四學者論文:民間自救成港抗疫關鍵

四學者論文:民間自救成港抗疫關鍵

【本報訊】武漢肺炎全球感染人數至今已逾一千萬人,人口密集的香港至今不足1,300人確診,而且以輸入個案為主。四名來自本港及英國不同院校的學者於國際學術論文資料庫ScienceDirect發表論文,分析反修例運動觸發社會對政府不信任,促使民間在疫情期間各種方式自救,加上泛民區議員積極動員分享防疫物資,令香港成為少數不是依靠政府而成功控制疫情的案例。

反修例令社會不信任政府

論文由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生溫健民、教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家騏、城大公共政策學系訪問學者王慧敏及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Andy Chiu合作發表。論文指沙士的經歷使公眾了解保持個人衞生、社交疏離及使用口罩的重要性,香港人變得自律,比亞洲其他城市較早應對武肺。

本港今年1月出現首宗病例後,港人出門頻率迅速降低四成或以上,減少社交接觸。即使當時世衞仍不建議佩戴口罩,1月下旬全港已有約74.5%成年人在公共場所會戴口罩,2月和3月更增至95%。學者分析,反修例運動令社會對政府越趨不信任。疫潮初期,政府不肯全面封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拒絕回應公眾對口罩的需求,甚至要求政府官員及公務員工作時脫下口罩,加劇社會對政府的質疑,結果促成區議員、本地組織和商戶自行動員,向公眾捐贈及出售外科口罩、搓手液等個人防疫物資。今年5月,已有逾四成區議員至少進行了一次共享口罩活動,而泛民區議員派發口罩的次數遠高於建制派區議員的選區。學者認為,泛民區議員作為不信任政府的代表,是最先採取行動的人,向較高感染風險人士優先派發口罩。

文章並提及1月下旬醫管局員工陣線發起罷工行動,要求政府全面封關,當時獲逾六成市民支持,政府最終2月初關閉部份高鐵鐵路,學者亦認為有助防止受感染城市旅客入境造成大規模爆發。論文又指,反修例運動改變了公共傳播方式,由於公眾質疑世衞、內地及香港政府的官方數字,故傾向以facebook、YouTube、Telegram等社交媒體交流疫情消息,包括自製布口罩、消毒搓手液、測試不合格防疫物資等方法,民間比政府更早建立了實時疫情資訊平台,羅列確診個案詳情、高風險地區和黑心藥房。快速而透明度高的資訊傳播,能保障了弱勢社群及高風險工種人士,使公民能克服集體挑戰。

論文結語稱台港確診病例少,獲推許為遏止疫情傑出案例,台灣更獲公認為高管治能力的典範;香港的成功則證明了公眾不信任政府,不一定導致防疫失敗,相反社會緊張局勢促成強大公民社會,或更有效控制疫症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