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四個啟示 - 馮睎乾

大時代的四個啟示 - 馮睎乾

去年6月30日本欄文章是〈方展博如何打敗丁蟹?〉,推測鄭月娥與警隊唇齒相依,非但不會懲治違法警員,更會容許他們「執法」時狠下重手,要用權勢和暴力把民憤壓下去。文中又以丁蟹譬喻自以為是的政府,以方展博譬喻滿腔熱血的青年,借《大時代》的虛構情節,寄寓大時代的現實發展。

一晃眼已到了2020年7月,有讀者重看這文章,不勝唏噓。政權果然像丁蟹般橫行無忌,年青人則或被囚,或墮樓,彷彿中了方家的詛咒。讀者忍不住問我:「方展博真的能夠打敗丁蟹?」去年寫那篇文章,總結出方展博反敗為勝的三個條件,今天重看,我依然認為合用,甚至比去年更合用,不妨重溫一下,我也順帶補充新義。

一、唔好死。方展博為逃避丁家追殺,逃到台灣;很巧合,現實很多人也逃到台灣。1949年大陸如是,2020年香港亦然。所謂「唔好死」,這「死」字必須廣義地理解,不僅指生命的終結,也指生活的終結。人要生存,更要生活。近日很多人談論的去留問題,歸根究底都跟「唔好死」有關,即「如何生活下去」。

去或留,這問題我最近寫過,沒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你不離開則無法生活,就離開;離開了無法生活,就留下。留下既是為了生活,就要盡可能如常。如常生活不等於忘記恐懼。我從來不說自己不怕,我只是怕得有分寸,也持之以恆,所以什麼國安法通過,已做好心理準備,反而感覺不大。在不正常的世界,「如常生活」和「偽裝如常」的分別,只在於心中的戒懼。蠢人會死,聰明人會死,只有戒懼的人不會死。我們應該害怕,但不可害人。

二、進入自己的世界。去年我說:「很多人以為抗爭只是遊行示威、包圍衝擊,不,最有力且最持久的抗爭,其實是按個人興趣,做你最擅長的事,藉此增強實力。方展博的世界是股市,所以他不會跟丁蟹比武,而是以股市為戰場,默默儲備彈藥,然後在適當時機把丁蟹趕上絕路。」這一點我幾乎沒什麼要補充,只想強調「自己」二字。

方展博本來是個非常自我的人,如果不是有什麼血海深仇,一輩子也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但很多觀眾大概沒留意:他的自我自私,正是他報仇雪恨的成功關鍵。他沒忘記親人,但也沒有在仇恨中迷失,而是睿智地把復仇計劃跟自我提升二合為一。有些人會在仇人的壓迫中墮落,方展博則透過自己的成功來復仇。最近很多人說:「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愛香港,很好,但如何體現這份愛?不知何故,我馬上想到《孝經》一句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努力提升自我,立身行道,顯揚父母之邦,我認為才是鍾意香港的終極證明。

三、等運到。這聽起來很廢,但撇開玄奧的命理不談,「運」也可指具體的環境和時勢。「等運到」的另一說法,是「雖有智慧,不如乘勢」(見《孟子》),或「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見《孫子兵法》)。等運到不代表什麼事也不做;相反,你必須做很多很多事,運氣才願意降臨,所謂「天助自助者」,所以見字請飲水、做運動、看書、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技能……

以上是電視劇中方展博給我的啟示。第四個啟示是「換角度思考」,這啟示來自現實中的「老年方展博」——林榮基。近來看到《上報》有篇林榮基專訪,有段話很有意思。不太懂風水的林榮基,碰上一位懂風水的人士向他建議,例如將書籍放在哪,睡覺的空間設在哪。林榮基在陽台上抽着煙,望着窗外街景對記者說:「我一直覺得後窗方位不好,但他卻說這不是問題,窗的方向面向山其實是『靠山』,並非我理解成的『前沒去路』。其實很多事倒轉方向來說也能說通。」

最後的勝利者,是能夠在同一處境中想像出最多可能,並計算到最佳策略的人。「前無去路」抑或「找到靠山」,往往是一念之差。換個觀點角度,執念,就變成信念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