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全國疫情穩定後高調提出「地攤經濟」穩就業,雖然中央未幾即急降溫,但多個大城市仍繼續催谷「夜經濟」概念。上海上月舉行首屆夜生活節,推出深夜食堂節、購物不眠夜等180餘項活動。本報特約記者早前直擊上海夜市,充滿「小資情調」的商品五花八門,雖然貨品價錢偏高,仍能吸引市民光顧。
國務院辦公廳早在去年8月底,已提出要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今年6月22日更發佈《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提出「引導主要步行街組織開展出口產品轉內銷專題活動」,令全國各地力推「夜購」催谷消費。
管理嚴有別地攤經濟
上海市在上月6日至30日期間舉辦首屆夜生活節,包括南京路、徐家匯、靜安寺、陸家嘴等區域的近60間商場延長營業時間至晚上11時,47間博物館、美術館開放夜場,八間書店延長營業時間等。
多個夜市重現疫情前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其中位於靜安區的安義夜巷人氣最旺,場內劃分為夜巷花園、有機農場、迷你高爾夫、酒吧街等,因有限制人流,記者至少排隊半小時才能入場。
夜市入口處擺放用花卉裝飾的打卡區,進去後是鮮花區,主力賣鮮花和多肉植物。接下來是手工製作區,主打首飾、香皂、香水及寵物衣服等,首飾和香皂都標榜「手作」,香水則是當地冷門牌子,售價100人民幣(下同,約109港元)起跳,客人主要是年輕白領。夜市還設有遊戲區,30元(約33港元)玩一局飛鏢、50元(約54港元)一局彈珠,吸引不少小孩。餐飲區停滿美食車,售賣啤酒、魚蛋、日式小食、熱狗等。
不過能在夜市擺攤的,均是已通過申請或獲邀入場、擁有營業執照的商戶,有別於「地攤經濟」的無牌小販,當中以文化創意企業居多。夜市管理嚴格,到處有保安和警察維持秩序。擁有一間飾品店的陳女士,到楊浦區大學路夜市嘗試擺地攤,但半小時後即遭保安阻止。她慨嘆店舖近半年生意極差:「東西沒人買,還不如拿來這裏賣賣看。」
深夜仍逾1億人網購
另外,互聯網亦擴展了夜間經濟消費的空間。支付寶上月底發佈的端午夜經濟報告顯示,今年端午小長假夜間出行人數同比提高了46%;阿里巴巴旗下廣告交易平台阿里媽媽發表的最新網購報告也指,中國每天晚上8時到清晨6時有近2億活躍消費者,晚上11時過後仍有逾1億人深夜購物,夜經濟主力包括媽媽、白領、中產、Z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