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珠寶設計師羅啟妍的工作室家居連私人小博物館,由花園道的「老牌豪宅」愛都大廈搬到舊山頂道的翠峰園,樓下林蔭夾道,更添逸興,而一屋創作與其私人收藏,依舊琳瑯滿目、滿載故事。
這位心口有個勇字的香港烈女,七十年代家道中落,單拖提着一箱自己設計的古老中式首飾創作,在紐約名牌林立的第五大道、五十七街逐間敲門推銷,吃過一臉子灰,但她不放棄,最後得到卡地亞(Cartier)青睞,買了她十條項鏈,開展了她東西文化碰撞的精采人生。
記得我問過率性的羅啟妍,為甚麼老是穿鴛鴦鞋、鴛鴦襪?
中西傢俬合璧 家如私人博物館
她笑說:「只要和諧,不對稱也是一種美。」這種顛覆美學,原來也蘊藏功能性。「其實我左右腳碼數相差一號,平時買鞋也要買兩對,我索性買不同顏色的,出門時只需帶三隻鞋,就可以變化無窮,又可省行李重量,騰出空間放我的設計。」
她近期出版的自傳《羅啟妍的設計人生》中更打趣說,因獨身才可實踐其鴛鴦哲學:「在企業階梯向上爬的丈夫不會容忍不順從的太太。」
每次在茶餐廳喝鴛鴦配蛋撻,我都會想起羅啟妍。如果咖啡與奶茶永遠楚河漢界,人生該多沒趣?羅啟妍就是敢於在西方珠寶市場宣揚東方哲學;在珠光寶氣戴高級首飾的太太面前,示範配朱義盛(人造首飾)也可以穿戴有型有格。她就是在設計界勇於把咖啡混進奶茶的鴛鴦達人,高古的龍紋古玉配明朝玉珠子,元朝的平安扣和印度琉璃和平共存,實踐她「把歷史戴在身上」的創作理念。
這位在英國劍橋念中世紀英國史,後來轉修歐洲文藝復興歷史的學者,一直卻最念念中國文化,收藏不少宋代白瓷,所以也得到倫敦設計名校──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委任為跨文化客席教授。
她的家也是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總匯,一屋中式家具又融匯Thomas Heatherwick、Hans Wegner的大作,一進門就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邵帆1995年作品《〈王〉椅》,他把纖維板梓木與榆木結合成摩登中式家具,解構了圓形椅背,並加入了現代主義風格的網格狀造型,也體現了雕塑中的概念性手法,此款椅英國V&A Museum也有收藏。
人生總要斷捨離,除了《〈王〉椅》,羅啟妍將於富藝斯(Philips)7月9日舉行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拍賣中釋出部份當代家具珍藏,包括Ole Wanscher和Hans Wegner等北歐大師的經典之作和Campana Brothers、日本品牌nendo與中國設計新秀張周捷所設計的椅子作品。
未收藏北歐現代設計之前,羅啟妍深愛十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古董家具,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拍賣場、畫廊,包括倫敦、巴黎、紐約、哥本哈根、赫爾辛基以及斯德哥爾摩。中西合璧的空間,就如不同民族的咖啡與奶茶大合併,一個實體的鴛鴦party。
呷着茶談東西文化,羅啟妍搖搖頭說我們眼前的一張仿明朝的八足鼓墩。「唉,這凳是我的最大遺憾。」
原來,大約1986年,她在北京的拍賣拿下了大藏家王世襄友人的一張明朝黃花梨八足鼓墩,廿多年前她在深圳請人用舊黃花梨複製了同一張,然後把原件捐了給海外某家博物館。「這張凳當時也不是太高價,如今至少值八千萬。」
物轉星移,人面全非,博物館如何處置這凳?她已無從追查,而剩下這張翻版雖也身價飆升,卻永遠成為她心中隱隱的刺。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