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海角非絕路 振翼再高飛 - Daniel-C

【野人周記】海角非絕路 振翼再高飛 - Daniel-C

【野人周記】
站在大浪西灣望向浩瀚汪洋,兩旁海角夾峙,長咀在左,右為燕子岩,均為風高浪急之險地。行山人每每有種「海角摸水」的心癮,長途跋涉只為到岬角最盡處觸碰一下海水,早年開始參與遠足活動之時,長咀雖長,但路徑清晰,多次到訪;西灣山睇魚岩頂下的燕子岩,崖坡看似有迹可下攀海蝕平台,四周荒野卻疑無路,每次乘船出遊東海駛經此地,總是望崖輕嘆。某年冬天,山友引路,從浪茄仔登睇魚岩頂,然後沿東北近45度陡脊小心下攀,終於有緣一訪海角。

從高處看,燕子岩是一呈曲臂環抱狀之岬角,把從東面滾滾而來的浪濤攬入懷中,在近百米的海崖上刻蝕出一眾海蝕洞,海洞幽深,近在眼前,卻無法從陸路入洞窺探,有點「如入寶山空手回」的遺憾。對磯釣發燒友來說,此處並不陌生,海蝕平台是理想落礁位置,東海磯釣勝地之一,惟因風高浪急,故釣友多選春、夏季才會前往,從西貢僱快艇登岸。洞外水域亦是著名潛點,上世紀六十年代一艘英泥貨船在離岸不遠處沉沒,已成為一眾海洋生物棲息地,不難看到海兔和獅子魚,還有軟珊瑚和柳珊瑚。

燕子岩蝙蝠 雙眼如繁星

「東海崖洞」是已故遠足界名宿李君毅先生命名的「香港四大野外奇觀」之一,每年夏天,是本地行山團體乘船出遊東海的旺季,以小艇入探海洞,是熱門項目之一,但只會趁風平浪靜的日子,以策安全。燕子岩是海路往大浪灣必經之地,卻鮮有入探,皆因洞前常風高浪急,就算表面平靜,也常有暗湧。早年陸路到訪,無法入洞,翌年終於一償心願,駕舟入洞。燕子岩有南、北、中三洞,中央為一般人所稱的「燕子岩洞」,洞道高逾十多米,且頗深長,如地心探險。有傳因為曾有大量燕子聚居,故被稱為燕子岩,看來是穿鑿附會,因為洞內居民,其實另有其物。洞尾登陸後,察覺左手邊洞內還有支洞,但支洞內伸手不見五指,不知道有多深。以電筒照向洞頂,眼前忽然如天上繁星閃耀,才發現原來洞頂掛滿蝙蝠,近百對眼睛反射出點點星光。為免驚擾,立刻關上電筒,靜靜退出洞口,卻還是驚動了牠們,洞內一時群蝠飛舞,其中一頭不知何故「失事」墜落,一頭栽在海水裏。我們嘗試把船槳伸入海中拯救,但不成功,或者野生動物天性怕人,寧自行掙扎上岸,登艇離開時,看到牠最終成功靠岸爬上岩石喘息,鬆了口氣,只望牠晾乾身體,能重新起飛。不肯定是何品種,但翼展後乍看有近60厘米,一般只有大長翼蝠,才有如此尺碼。

事隔多年,對洞中景象仍念念不忘,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下,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重訪燕子岩。是次重訪,穿上助浮衣以游泳方式入洞,速度慢了,反而有機會細賞洞中景致。洞壁上的粉紅海藻,洞頂青苔翠綠,水下穿梭於鮮紅柳珊瑚間的魚群,還有傳說中的「劏人石」(二戰時日軍曾於石上殘殺反抗者,當然,也只是傳說),但記掛的,始終是洞中群蝠。只可惜,洞中蝠群已不知所終,是受到遊人干擾而遷移,還是氣候環境轉壞而數目劇減,不得而知。只願牠們只是避難,而非滅族。

對很多徒步者來說,路途遙遠或與世隔絕,均非極限,海角天涯,卻意味看旅程的盡頭,面對浩瀚汪洋,惡水擋途,頓覺前無去路,悲觀失望,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角非絕路,靜待風浪退卻,揚帆啟航,也是出路,就像當年落水的小蝙蝠,奮力靠岸,晾乾毛翼,喘息過後,再次振翼高飛。

附生洞壁呈粉紅色之海藻。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