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無疫苗 冬季勢再爆疫 台憂趕研發有副作用 專家料港至下年中仍需戴罩

一日無疫苗 冬季勢再爆疫 
台憂趕研發有副作用 專家料港至下年中仍需戴罩

【捲土重來】
【本報訊】武漢肺炎約半年已在全球突破1,000萬感染,6月的感染疫情比五月還高出五成,已造成52萬人死。不少疫情本已平復國家正擔心第二波疫情,世衞更警告,第二波疫情死亡數字或比第一波更嚴重。政府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許樹昌向本報直言:「沒有疫苗,香港第二波疫情多數會在冬天發生。」現在只能拖到疫苗出現,估計市民在2021年中仍需戴口罩。不過台灣專家擔心,由十年研發減至一年完成的疫苗,安全性及副作用未必有保證,以往曾出現加快研發疫苗的悲劇,造成測試患者永久創傷。

武漢肺炎爆發半年,感染數字已超過1,000萬。

儘管香港及亞洲多國疫情緩和,但全球疫情進一步惡化。本報綜合6月18日至7月1日的數據,時段內14日全球平均每日確診數字高達15萬宗,比5月同期的10萬宗,短短一個月升幅已高達五成。現時疫情大部份個案都在美洲,歐洲轉趨平穩,但亞洲國家正嚴防第二波疫情。許樹昌說:「第二波疫情沒有醫學定義,通常指穩定一段長時間後,突然有大量持續個案爆發。像海浪一樣,過了一個浪又來一個浪。」

韓率先踏入第二波疫情

不少國家正爭論國內是否出現第二波疫情,南韓6月22日已率先宣佈踏入第二波疫情。據本報統計6月18日至7月1日合共14天時段,南韓平均每日新增46宗個案,比起4月底5月初的14天時段僅日增八宗,高出約四倍多,光州市現再度加強社交距離限制。日本東京都政府昨亦指,當地時隔兩個月連續兩天破百例,感染者大多來自「夜生活」盛行的新宿地區。中國早前情況亦轉壞,北京曾連續50多天沒有疫情,但6月11日爆發新發地群組,感染最少249人。本報統計出中國在6月18日至7月1日期間,平均每日約有17宗新個案,相比起5月底至6月初的14天時段,中國平均只有四宗,升幅超過三倍。縱使官方數字回落,北京仍有三個高風險地區、27個中風險地區。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向本報斷言:「只要一天疫苗沒有製作出來,全球第二波的疫情一定會出現。」現時全球不少研發隊伍都稱今年底或成功研發疫苗,現時中美兩國都有團隊進入第三期的臨床實驗。不過黃質疑:「原本用10年研發的疫苗,現時在一年完成,只有十分之一流程就完成了一切。安全性呢?副作用呢?如果這些疫苗日後都很有效,是不是代表以往都在浪費時間?」他舉出1976年「豬流感疫苗」的悲劇,指當時美國應對疑似豬流感威脅,加快生產疫苗,結果接種疫苗的臨床試驗患者出現嚴重副作用,該疾病的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神經,導致永久性麻痹。許樹昌補充,就算年底真的研發出安全疫苗,市場或只夠內銷:「現實點來說,香港可能要到2021年年中才有可能買到大廠出的疫苗。」換言之,他認為香港市民最少戴口罩至下年年中。

日本解封前兩周,新增確診再度回升。 路透社

多國疫情未控 急於解封

黃軒又指,造成全球疫情第二波爆發,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國家根本未有控制疫情,便急於解封,現時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正是如此。黃指出國家要達到「可控制目標」(即檢測呈陽性比例連續14天都在5%以下),解封才較為安全。不過美國在5月底解封之時,呈陽性檢測約是4至7%。經本報統計,美國在5月21日至6月3日平均每日感染個案是2.1萬宗,已是近三個月疫情最低的數字。現時美國自6月18日至7月1日,平均每日感染數飛漲至平均每日3.7萬宗,比4月份時更嚴重。更令人憂慮的是,美國近日感染人數高達五萬人,未有回落情況。

世衞負責策略計劃的助理秘書長Ranieri Guerra日前警告,若武漢肺炎疫情爆發第二波感染潮,疫情或比第一波嚴重,甚至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喪命。他認為武漢肺炎像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在夏季減退,9月、10月迅速捲土重來,在第二波期間造成5,000萬人死亡。」許樹昌認同香港在冬季出現第二波機會較大:「一般而言,呼吸道的傳染病在冬天活躍程度較高。」不過,他強調疫情未必能與西班牙流感比較:「現時與當時處理方法不同,實驗室的檢測能力亦高了很多,今日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很視乎政府用多大力度抗疫,如果立即封鎖城市,有機會再次減低疫情。」

疫苗研發過急,安全性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