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武漢肺炎爆發初期,近八成病人延誤隔離,由病發至隔離平均需5.96日,有病人更於病發後24日才被隔離,增加病毒於社區傳播的風險。有46名患者首次向私家醫生求診時,未被懷疑受感染,平均要求診兩次才被轉介至醫院接受病毒檢測,當中一人更曾看了六次醫生才被發現染疫。
研究分析本港首100名武肺病人,當中13宗屬內地傳入個案,另有10人於鑽石公主號受感染,餘下是本地感染個案或可能本地感染個案。
一人求醫六次始確診
研究發現,由1月底至2月政府先後五次實施不同程度的邊境圍堵措施,限制入境,成功將感染個案的傳播系數由1月底的1.07,即1名患者感染1.07人,減至2月時的0.75,顯示圍堵措施奏效。研究亦顯示,患者潛伏期中位數為4.2天,95%患者的潛伏期少於14天,顯示本港將隔離期限定為14天的做法正確。
大多數爆發群組屬小規模,涉及二至四人,反映雖然香港一般家庭人數較少,但家庭成員之間傳播風險很高。有三個群組屬於中型規模爆發,包括打邊爐群組、北角明星海鮮酒家群組及北角福慧精舍等。
研究指出,扣除五名沒有病徵病人,95名病人中,75人(78.9%)屬延誤隔離,由病發至隔離平均5.96日,當中以本地感染個案較多,有病人甚至病發後24日才被隔離。當時私營市場未有提供檢測,政府建議將懷疑個案轉介公立醫院做檢測及隔離,但有46名病人首次到私家醫生、私家醫院或中醫求診,未被懷疑受感染,平均需要求診兩次才被轉介至醫院接受病毒檢測,當中一人更曾看了六次醫生才被發現染病,大大延誤患者接受隔離及治療的時間。
領導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表示,研究證明家庭成員之間屬高風險傳播病毒,必須檢視如何令從高風險地區回港人士,能更有效地在家居進行隔離。前線醫生亦應更主動替病人進行武漢肺炎病毒檢測,防止再有病人因延遲確診而未有及時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