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單騙局成為內地近日熱爆的騙局,更被內地媒體形容為「疫情期間最大詐騙類型之一」,央視新聞網於5月中亦以刷單騙案作專題報道,解構行騙者的動機,當中有受害人慘遭騙子騙去40,000元人民幣。
以小利引誘 受害人難自拔
香港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發展協會主席朱偉標表示,刷單文化早在20年前出現,由著名拍賣網ebay的「評分制度」演化出來,該制度以買家的口碑來提高電商的知名度及營業額。直至十年前淘寶網興起,由於沿用類似的評分方法,以提升電商在網站的排名和聲譽,因而形成一股刷單文化熱潮。而淘寶後來引入的雙十一、感恩節等活動營銷,惟獲准加入活動的電商,不論銷量、流量均要達到一定水平,有電商為求在短時間內提升排名、銷量及信用度,想出付款請人做打手刷流量及撰寫好評,令「淘寶打手」大行其道。
以「淘寶刷單兼職,在家就可以做淘寶刷好評兼職」作為口號的刷單App亦應運而生,更衍生出刷單兼職、刷單流程、刷單教程等一條龍的產業鏈。而刷單App則成為騙子的行騙工具,當中的網店其實並不存在,屬新興的刷單騙局,內地坊間更盛傳「十個淘寶九個刷,還有一個剛被抓」。
起初騙徒的目標以學生為主,其後手法越演越烈,據內地媒體統計,由2018年起受騙人數不斷增加,有內地警方指其中一宗涉及80人的刷單騙案,總計金額高達62萬元人民幣,犯案者更遍佈全國。據內地警方分析,受害人在首次刷單後,賬戶內的資金確有增加,因而越陷越深。同時,這些刷單App聲稱與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合作,以博取信任,但倘一「爆煲」,受害人會被踢出群組或被拉黑;報案後,受害人只能供出對方的QQ、網店連結、支付寶賬號等訊息,沒有其他線索,令追查更困難。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為打擊刷單造假文化,已向北京2,000企業追稅,當中大部份商家均為天貓、京東等平台的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