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博爾頓的新書 - 安裕

東西南北:博爾頓的新書 - 安裕

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單是公開發行前美國傳媒轉載的內容,已令讀者恍如身處白宮西翼聽着特朗普與博爾頓對話。博爾頓的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身份絕不簡單,職銜足以說明一切;顧問亦非總統向他「顧而問之」的被動,而是須就國家安全事宜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這是顧問的職責。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是美國總統首席外交及國安智囊,博爾頓最有名氣的前任,應是60年代至70年代叱咤風雲的基辛格。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跟隨總統出入各種場合,會晤國內外政要時與總統同席,尤其內部的軍事與情報匯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屬國家安全委員會常任成員,必須列席,所知機密極多。博爾頓這書受注目的原因,除了書中主人翁是特朗普,便是他曾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此一中樞工作,白宮就是以「擔心機密外洩」為由申請該書臨時禁制令,最終敗訴。基辛格退出官場後著書甚豐,包括最著名的《白宮歲月》(White House Years),這部1979年成書的1,500頁巨著,憶述他在尼克遜身邊的日子,當年是排行第一的暢銷書。之後再接再厲,先後寫成《巨變歲月》與《再生歲月》,雖然都以「歲月」命名,仍以《白宮歲月》最受注意。然而,若論內容對社會帶來的震撼,博爾頓的《事發之室》比起《白宮歲月》有過之而無不及。

白宮與民眾對機密理解不同

美國官員離職後撰書立傳大有人在,但是身份敏感的官員著書,若像博爾頓那樣哄動,上一次有印象的可能已是2004年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的回憶錄。李潔明是1989年至1991年的美國駐華大使;1973年至1975年,他是中央情報局北京站長;更早的1968年,他是中央情報局香港副站長。此外,李潔明還有兩個職務,概與當年區內大事有關,1981年他調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內中美簽署對台灣售武的《八一七公報》。另一是他1986年調任美國駐南韓大使,親歷南韓從軍人獨裁轉向民主化的過程。

這就是說,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的西太平洋外交及情報系統,李潔明大多涉及其中,並且在個別事件擔任極其吃重角色。李潔明回憶錄出版,該書扉頁特別有一段聲明,其中這樣寫:「中央情報局的出版評審已審查本書原稿,以助作者剔除機密內容」。雖然如此,回憶錄仍有閱讀價值,六四當晚美國大使館人員如何搜集消息,令人對美國外交官員的做法有所認識。李潔明提到與南韓總統全斗煥會晤,當面轉交總統列根的一封信,建議南韓釋放政治犯,鼓勵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條件是美國承諾保障南韓的安全。美國在南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歷史,更令人有追尋光州事件美國角色的動力。

然而,即使李潔明回憶錄觸及深入,亦難以與博爾頓新書內容相比。李潔明是老布殊耶魯大學校友,亦是列根心腹,職務上仍未達至總統頭號幕僚這一級。李潔明是技術官僚多於戰略幕僚,李潔明若然任內觸及的是國家機密,那麼博爾頓接觸的是最高機密。相信這也是美國政府上月向博爾頓提出民事訴訟,指控他違反受聘及獲得機密時所簽協議的背景。此處必須一提,博爾頓新書發行前,曾由白宮進行歷時近四個月的內容審查,李潔明的回憶錄則由中央情報局覆檢。兩書出版後引起哄動,客觀上說明,白宮與中央情報局對於他們認為的「機密」,與一般讀者理解的「機密」並非同一層次;這亦在另一側面顯示,真正的、不能刊出的內容其機密程度如何。

美國的國家機密見諸公開資料或傳媒筆下,早已不是新鮮事。上月是《紐約時報》刊登「五角大樓文件」49周年。1967年,美國國防部組成專家小組,研究美國如何捲入越戰。18個月後,專家寫成47冊報告書,簡稱「五大角大樓文件」。《紐時》獲得其中45冊,1971年6月13日開始刊出報道。之後的事都已載入歷史:美國政府禁制報道,《紐時》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以六比三判《紐時》勝訴。大法官伯拉克指出,美國憲法第一修訂案賦予民眾新聞自由,就是防止政府欺騙國民(to prevent any part of the government from deceiving the people) 。「五角大樓文件」與1967年通過的《資訊自由法案》,是為美國新聞自由繼憲法第一修訂案的另一里程碑。

新聞自由防止政府欺騙國民

博爾頓新書出版,有指他吃裏扒外,有稱他不畏權勢,更有說此書足以影響特朗普角逐連任軌迹。博爾頓出書動機言人人殊,但是這部記載白宮主人言行的新書面世,大量聞所未聞的對話和政策曝光,從更廣袤的層次而論,亦是彰顯言論自由和監察政府的表述。至於日後白宮如何防止另一國家安全顧問退職後寫書爆內幕,則是另一場爭鬥的開始,到時再要最高法院出手判決,也不是沒有可能。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