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港版國安法條文很辣,在可見的一段時間,不論是普羅大眾、過往呼風喚雨的商界,再難以爭取絲毫政治話語權。要逆轉勝,不妨考慮在經濟層面嘗試掠奪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搶先買中共的一帶一路的心儀玩具,在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收購戰略資產,找籌碼與政權談判。
全無資源的香港,由小漁村蛻變成為國際城市,不僅是只靠香港人的努力,也是因為港資和外資看準中國崛起,矢志要搭上這班順風車。但當年內地政府很精明,當年借力外資參與這個遊戲同時,也不放棄一些戰略資產的擁有權,戰略性行業如金融、航運、能源、公共事業、媒體、電訊等,港資和外資的參與度一直極低。中共深明這類戰略資產的可貴,開始在不同國家「種債」。
政權之所以對現時的香港沒有半分尊重,一個主要原因是,大部份港資和外資,在中國根本進不了核心。強如李嘉誠,雖曾有份投資在擁有軍工、貿易物流業務的中航國際(161,已私有化)和中航工業(232),但最後也要退股、減持收場,反映出中國對於這類敏感行業的重視程度之高。幸好,李嘉誠家族在東南亞,如人口龐大的印尼,已早着先機,有險可守。
香港,已不能夠繼續依賴過往引以為傲的專業界別,如會計、法律、醫療,因為這些行業以服務為本,在政權眼中只是一些隨時可取締的棋子,也不能夠只專注於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如旅遊、零售、餐飲、輕工業,而應要考慮搞個港資版的一帶一路,與政權保持一個曖昧的關係,而不是君臣的關係。
但坦白說,在國際對中國崛起戒心重重的大環境下,這條香港路也注定顛簸流離,所以焦點應放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國家,要買得比對方早,也買得比對方好。如此一來,才有機會保命,守護着家族核心資產。
大灣區國舅爺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