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收地】
【本報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正進行收地,但有農戶稱被政府遺忘至今。古洞北村民聯盟接獲三戶於範圍內耕作多年的農夫反映,未被列為受影響農戶,復耕資格被剝奪,遺忘的不止三戶。在古洞耕作數十年的農戶趙先生下月面臨收地,坦言耕田「日曬雨淋、錢又搵唔多」,堅持只因「塊田養大我」,不希望農業在港消失,「希望話畀人聽,香港仲有農夫」。
古洞北村民聯盟稱新界東北首期工程範圍內至少有兩戶農戶從未被諮詢,另一戶屬餘下工程範圍,三戶均不獲政府提供復耕安排。
50多歲的趙先生屬土生土長「古洞人」,父親一代已扎根東北,九兄弟姊妹「靠塊田養大」。他以短租方式向政府租用約六萬平方呎農地耕作,三分二納入首期工程範圍,當局發信限令7月28日前遷出。他指在該處種植多年,曾兼養豬隻,03年將牌照交還政府後,曾向漁護署申請興建溫室,卻因政府收地而擱置,但一直在田內種菜及果樹。
耕作十年未獲安排
趙稱地政署曾處理其更改土地用途申請,漁護署則曾處理其溫室申請,早前亦到場點算青苗損失,「點解(復耕)會遺忘咗我?」趙坦言耕作日曬雨淋,「每個月萬幾蚊收入,一場雨咩都冇晒,堅持都係因為個心」,他認為農業不應在香港消失,「我死嗰日都要喺塊田度,點都唔會放棄。」
趙與太太已遷至上水寶石湖邨,他每日步行40分鐘返回農田。他稱並非與香港人爭地,「粉嶺高球場咁大,政府只係象徵式收錢,點解農夫搵朝唔得晚,政府就唔可以伸伸手幫佢哋?」
余太的丈夫在古洞耕作逾十年,同樣被政府遺忘。她稱農地連住所約兩萬平方呎屬餘下工程範圍,已提早遷出,卻未獲復耕安排。她稱丈夫賣菜有記錄、漁護署亦曾到農地點算青苗,「點解復耕冇份?」北區區議員劉其烽稱,政府在復耕安排上溝通不足,「佢哋聲稱用航拍去影(農地),但農夫有去合作社賣菜,漁護署有資料,竟然復耕又唔預佢。」
發展局稱漁護署2018年曾進行農場作業調查,受首階段發展影響36位農戶中,接獲14份復耕申請。當局近月知悉或有受影響農戶仍未獲邀參與復耕,已經漁護署及社工隊尋找相關農戶,目前已聯絡上兩位,一位表示無意復耕,另一位有意復耕,當局正作出適當安排,會繼續聯絡餘下的一位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