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興起「工匠精神」。電視劇《全家福》講55年前文革,一個工匠偷偷把古建築拆下來的瓷獅瓷魚「四舊」藏在家中保存,憤然對朋友私下道:「我們國家早晚要為破壞古建築後悔。」朋友嘆道:「這些寶物扔進垃圾堆,你說這是不是造孽。」我相信,中國現在有人想說:「我們國家早晚要為砸碎香港後悔。」幾十年後,人人都會說「這是不是造孽」。
百多年來的香港,是全球主幹網絡的唯一東方樞紐,與紐約及倫敦合成金融「紐倫港」。香港是中國200年來唯一創出普世人文價值知識意識多重體制配套共濟的社會(Multi-Institution Society)。這個「在岸」難民社會意外孕育一個新的客家(族)。
由六七暴動開始到九七問題到一國兩制,香港一次次掀起移民潮,客家(族)可能變「漢族猶太」。如有機會,香港人應可以全新再造一個香港。較有可能是在英國本土大環境大氣候大框架之中重置一個香港社區。
保存固有文化持續發展
英國如真給BNO居英權,不難順理成章發展一處或多處地方建香港社區。就香港社區的「可存活度」(Viability)及長期發展而言,約1/3是退休及半退休,約1/3是高中低各階層就業者,1/3學生青少年。謀生就業機會主要是21世紀最當行熱門的服務業、知識經濟及文化創意產業,包括文化娛樂、商貿金融、資訊科技及文化創意設計等。香港以cluster效應發揮百年「自由聯繫、融會、轉化古今中外」的老本行特長,以全球港人華人中國人及東西方各國為virtual hinterland。不必革命,海外香港「光復」百年香港本色,重現一個「融會古今中外、奉行現代普世標準」的「世界港人華人中國人」virtual capital。
就英國而言,脫歐後要獨自闖世界、掘拓21世紀新發展空間及方式,極需資金資源與意念意志,短期極需一個啟動的booster,中長期極而要為「英(港)式管治及文化」找尋新hinterland和活命方式。香港人極需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生存環境,英國基本上可以提供。21世紀的全球「virtual logistics」中,全球港人與華人是「海外香港」的virtual hinterland,香港可以為英國(和歐盟)提供新hinterland。
百多年香港的角色和功能,並非只限於商貿金融經濟交通運輸,是內在於、高於其上的人文概念與價值觀、思維及世界觀,發揮跨國跨文化的深度認識、理解和溝通作用,有助各方趨吉避凶。這些層面的「香港學」,對21世紀的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更需要。
「海外香港」前景可人,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群族社會重置的人文工程,也是一邊構思和建造、一邊總結學習的「香港學」。「香港學」需要一間專屬大學,除了發掘和提煉過去的寶藏,還有向前看、面向未來的內容和意義。
九七前我對彭定康講,百多年英治香港只在實用實利層面選擇性去蕪存菁,沒完成建構整體全盤的現代文明,政經專業及管治精英只是統治工具,很易轉而為「前現代」的中國服務,反作用貽禍無窮。如今景況不幸言中。香港整全現代化的未竟之業,可以在英國補課。
孫中山要從海外把香港(西方及現代)引進中國,救中國、改造中國,百多年不得要領。「海外香港」和「香港學」大學是一次策略大迂迴,先把「百年自由多元開放現代法治香港」轉移到海外,保育及發展再回流回歸,貢獻中國和國際。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人在牆壁中藏書。《全家福》中有人藏起瓷獅瓷魚「四舊」。日本大隈重信為了學西洋文明,創辦早稻田大學。期以經年,「海外香港」和「香港學」大學,應也可成事,傳承、超越孫中山未竟之業。花果靈根再植,不必俟河之清。
洪清田
香港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