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made in China受狙擊 小米vivo銷售堪憂 中印衝突 華企恐需撤廠

財經專題:made in China受狙擊 小米vivo銷售堪憂 
中印衝突 華企恐需撤廠

事隔50多年,中印衝突再現,事件發酵多日至今仍未平息,更延伸至投資市場。印度反華情緒升溫,令近年加強在當地發展的中資企業面臨挑戰,「made in China」成狙擊目標;除了中國App被禁用外,中國進口商品也被抵制,印度手機銷量一哥小米及vivo首當其衝。按此推斷,若中國失去印度市場,各企業收入勢大受影響。有分析認為,中資企業料將放緩發展,「若民眾情緒惡化,品牌或需撤出廠房」。

中國和印度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人口合共超過27億,中印雙方企業都覬覦對家龐大市場。

今日印度,中國產品幾乎無處不在,阿里巴巴、華為及小米等大型企業早已在印度「插旗」,如阿里旗下UCWeb去年進軍印度市場,目前已迅速成為當地受歡迎手機瀏覽器之一;小米旗下智能手機,今年首季在印度市場的佔有率更躍升近三成。近年頭頭碰着黑的華為,雖然在美國銷售遇阻,去年卻獲印度方面批准,可以在當地提供5G服務。

印度反華情緒升溫,當地手機銷量一哥小米首當其衝。

內企投資印度逾600億

截至2019年12月,中國在印度的累計投資超過80億美元(約624億港元);印度目前至少有75間在電商、金融科技、媒體、聚合服務和物流領域的公司,擁有不同份額的中資股東。印度有調查更指出,中國在科技投資方面已經對印度有很大影響力。舉例說,儘管抖音的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總部在北京,但這款應用程式在印度的受歡迎程度已超越了YouTube。

在「狼牙棒」衝突發生後,印度政府對中資態度180度轉變,印度政府先禁止國有電信從華為、中興等購入5G設備,6月底再進一步禁用59個中國Apps,包括阿里的UC瀏覽、騰訊的微信、百度地圖以及抖音等。

民眾反華情緒高漲,提出抵制中國貨,小米印度零售店需以「印度製造」標語遮掩店舖招牌;管理層為品牌護航,總經理Manu Kumar Jain接受訪問時強調,在印度銷售的手機99%以上是當地生產,65%手機零部件於本地採購。而在印度手機市佔率有13%的OPPO,近日也取消在當地旗艦智能手機網上直播發佈會,以防引起網民激動情緒。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用戶超過4億人,僅次於中國。中資品牌佔多數,除了小米、OPPO,還有vivo等,合共市佔率達73%;去年印度手機出貨量達1.58億部,中國品牌佔1.13億部;其餘品牌包括Samsung、蘋果及Google等。

停內地貨通關 打擊生產鏈

申萬宏源投資顧問服務部主管麥嘉嘉表示,投資印度市場前景不明朗,或導致中資放緩發展,「若持續扣押貨物、民眾情緒惡化,品牌可能考慮撤出廠房」;品牌也面對產業鏈風險,「印度停止中國貨物通關,打擊生產鏈運作,未來視乎品牌能否轉移生產鏈;惟調整需時,每間廠房生產線多於一季前決定,生產鏈停滯會影響未來一、兩季」。

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認為,中印衝突對定位為高中檔手機的OPPO衝擊較大,「小米售價便宜,高性價比,暫未有其他牌子取代;相反OPPO不是賣超低端手機,品牌亦只賣廣告,未有御駕親征,所以反彈較大」。事實上,中印衝突受影響並非只有中資企業,如印度汽車集團Tata Motors旗下品牌Jaguar Land Rover,過去多年便一直依賴中國市場的銷售;該公司早前表示,好不容易待疫情過後,中國市場復蘇,現在又受到中印磨擦問題困擾。

惟印度要完全抵制中國絕非易事,目前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去年印度從中國進口貨品價值約729億美元,相反從印度進口貨品價值僅175億美元。某程度上,印度仍需依賴中國進口,主因中國有低廉原材料,正如王華所說:「印度是看性價比的市場,要求平靚正,競爭好大,一般(國際)品牌好難直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