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團結運動 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香港團結運動 
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民主派初選論壇周六晚首先登場九龍西選區,大家都估到民主黨黃碧雲會被素人圍攻,但大家如果退後一步諗,民主陣營多久沒有公開的路線辯論,也因為欠缺良性競爭,一切變成了個人化的「私怨mode」。我相信民主派支持者,會為所有參加初選者鼓掌,無論大家政見如何不同,辯論如何咄咄逼人,即使劉澤鋒質問黃碧雲時叠晒聲,但這些場面不是甚麼「分化」、「互片」,而是為了更大的團結。

在初選制度討論時,不少人批評制度只對大黨有利,因為他們的候選人有知名度,甚至扭曲初選是泛民政黨大台,但如果從素人角度而言,能夠有機會公開「打大佬」,讓公眾認識,才是上位的時機。從九西論壇後《城寨》及《蘋果》的網上民調可見,大家認為表現好的頭三位,不約而同是新人,且光譜甚闊,岑子杰是社民連及民陣召集人、張崑陽是大專國際游說活動成員、劉偉聰是協助抗爭者大狀,他們均是首次參選,岑子杰因民陣召集人而知名度較高,其餘二位是徹頭徹尾的素人,憑藉論壇表現而得到支持。如果素人只懂躲在鍵盤後不斷重複「民主回歸三十年一事無成」,始終擺脫不了「私怨mode」,難以蛻變成領袖人物。

專政樂見失敗主義

面對進擊的中共,香港人必須寸土必爭,由學校、公共機構、各級議會,均要堅守陣地,決不輕言放棄。任何政治行動從來都沒有百分百成功的保證,政治過程有時比結果來得更重要,35+是目標,大家努力向標竿進發,要做到殊不簡單,但我們不應因為難而找個理由放棄。「失敗主義」每屆選舉臨近就會出現,總有人認為做甚麼也沒用,這就是獨裁政權最希望見到的社會氛圍。「宿命」、「犬儒」才是製造順民的不二法門,政權即使手握專政工具;惡法如頭上一把刀,人人自危,但要令人民乖乖聽話服從,放棄反抗,不是靠「波板糖」,也不是靠司法暴力,而是靠「失敗主義」。

去年地區選舉是一次兇猛的民意海嘯,建制派中堅分子全數落敗,區議會九成由民主派控制,是自1985年引入區議會選舉以來首見。如果立會選舉能保持地區直選七成以上的投票率,民主派有機會取得22席,包括九東由二變三、九西保持四席、新西四變五、新東保持六席、港島三變四,保住功能組別原來七席,增加區議會功能組別一席,超級區議會維持三席,總議席已經去到33席了。餘下的功能組別如飲食、建築、工程、文化體育四取其三,難度不少,但是究竟過去一年抗爭及國安法強壓香港,對於中立保守的專業人士,是否仍然是沉睡港豬呢?很難說。

有人認為初選冇用,只要動員數百人以反國安法參選,博DQ變成國際事件,觸發西方全面制裁,大家不要假設中共是蠢人,當它見到這情況,還會選擇DQ所有候選人嗎?到時它已經坐定粒六,睇民主派自己分票,坐享其成了。

其實,這根本不是甚麼民主派初選,而是香港人團結運動。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