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着蠻高期望去看《金都》,因為影評評價都蠻高,有人讚賞年輕導演的處女作已有大將之風,樸實深刻,驚異於鄧麗欣的演技提升之大,反璞歸真、以簡化繁。
也許是這些評論拉高了我的期待值,看完之後覺得也就還好。的確市井生活的逼仄空間裏,小市民拉拉雜雜的愛恨喧鬧撲面而來。但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初時細想,大概是鄧麗欣的演技了,實在談不上反璞歸真,和幾年前《紀念日》、《簡單愛》區別不大,仍是一張白紙,90分鐘戲裏85分鐘都在神遊,5分鐘瘋狂爆發,然後又迅速啞炮。影評人品出的樸實也許不是演員本身,而是故事風格的疾速轉變──再沒有葉念琛式人為的嘶吼拉扯,而是日常點滴的糾葛。但平淡的生活不等於沒有表情的空洞,尤其當飾演母親、同事、男友的演員都有上佳表演之時,鄧麗欣幽靈般晃來晃去真的很搶戲。
這幾年很多類似調性的女性電影,意旨都是喚醒社會,正視(中產)女性生活的艱難──性騷擾、升職天花板、生育壓力、性別歧視等等。巧的是,作品中承擔這些不幸的女主角都和鄧麗欣的角色一樣,自己是空白的,沒有主動作為,只有反應,而大部分反應只是聆聽、哭泣,至多也就腹誹幾句。故事最後的走向,亦都殊途同歸地選擇了周圍人的理解外加女主角的自我和解,例如本劇中鄧選擇不選擇,然後就有了自由。
一方面女性沒有任何agency,苦不堪言,但解決又來得如此之快,彷彿理解到自己是受害者,問題就解決了。但現實中,醒悟只是第一步,個體自由和社會自由一樣,從來不是唾手可得。魯迅的老問題又有了新進化,娜拉甚至不再出走了,而是她的家人理解了她,那麼然後呢?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恐怕這也有些自欺欺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