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選舉,民主派的新愁舊恨又會湧現,今次立法會選舉也不例外。民主派初選引起爭端,有人積極經營,希望給予「35+」最大機會,亦有人大肆攻擊,質疑贏了又如何?有人當選之後改變初衷違諾妥協又如何?李怡說得最有趣,他鼓勵大家不要理會初選,總之群湧參選,迫政府大量「DQ」,若成千數百人被DQ,那就震驚世界,有利推動制裁中共。
我不知有多少人會響應李怡的號角,但其實初選或不管初選大量參選都冇問題,最重要的是達到35+的目標,這倚靠的是選民的智慧,在成功出選者之中認定抗爭為記的目標,不顧一切,放下新仇舊恨,不管名人素人,總之集中票源奪取35+,贏了再算,誰人違諾、變心,必定會有對付的方法。
因為「35+」,就像區議會大勝那樣,是吹遍世界最響亮的號角和訊息:香港選民大多數反對特區政府勾結中共中央出賣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香港人在選舉中勝利,這個訊息,遠比數以百計人被DQ促使國際採取行動。凸顯強權的壓迫無疑激起憤怒與同情,但勝利的希望會更有力地促使國際行動。說得正確點,其實兩種力量都有必要,「和勇一家」不是溫情,而是策略。就是過去一年,是「勇武」抗爭者奮不顧身的行動,提高了國際的迫切關注及危機感,但同時是「和理非」的以百萬計市民和平有秩序遊行,令國際社會欽佩、認同,師出有名。當投票箱顯示絕大多數人站在抗爭者的一方,而政府卻逆民意而行,國際出手就理直氣壯,反之,若是上次區選大敗,那麼我們縱有千種理由去解釋,也只能換取同情的嘆息。香港需要的是國際行動支持而不單是對強權的譴責。
從相反的角度,什麼是中共中央暴政最不願見的?顯然是「35+」,假如出盡DQ、國安八寶而仍阻止不了「35+」那就更傷,比區選大敗更加面上無光。當然,到時又會有種種宣傳,指責「外部勢力」干預選舉等等,不過無論說什麼,失敗就是失敗,無法反駁為何自稱絕大部分香港人支持國安法,建制派卻連享受了廿多年的議會大多數也失守。
「港版國安法」不見條文只露「說明」,吸引四方八面熱烈爭辯,「特首委派法官」似乎漸被視為「辣中之辣」,有這樣那樣的「減辣」建議,事實上都是轉移視綫,根本決定立法,已摧毀「兩制」。繼續不遺餘力暴露細節陰謀要做,但什麼評論,也抵不過一個「35+」的事實──如果我們能夠讓它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