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見證港產片興衰的烈火戰車 - 鄭天儀

【詠物誌】見證港產片興衰的烈火戰車 - 鄭天儀

以前在《信報》筆耕七年,都不知道公司對面有一個以另類方式記錄香港電影廿多年興衰的小型博物館。

走進牛頭角工廈四千呎的「衣常足」,門甫打開恰似誤闖一個穿越的宇宙。目測這裏有幾萬件衣物服飾,懷舊旗袍、中西式古裝、軍裝、醫生律師袍等制服已是小兒科,最抵死是各式醫院的病人服、和服、紅白藍膠袋作衣料的西裝、豬八戒造型、茅山道士袍、貓王服裝連假髮、蜘蛛俠、龍珠、彩虹戰隊、天線得得B,你諗到都可以租來cosplay。

「太空人的衫我哋呢度都有,惟有太空生物穿甚麼,我暫時毫無頭緒。」當我問這裏的主事人玲姐有甚麼服裝在這裏會「找不到」?她以溫柔的語氣回了句霸氣話。她信手拈來一件古裝,娓娓道來是梅艷芳在《戰神傳說》中穿過的,輕嘆天妒英才。

玲姐原是獅子山下的尋常百姓,年輕時聽父母之言要學一門手藝,當上車衣女工。適逢鄒文懷成立的嘉禾電影服裝間請人,玲姐得朋友推薦受聘,八十年代成龍叫好叫座的新功夫電影《警察故事》、《紅番區》和《特務迷城》等戲服,就由她一手包辦,從此闖進電影的夢幻世界。1999年,玲姐自立門戶,從此電影、製片公司曾經林立的東九龍,就多了一家專門租借戲服的奇店,聽說行內九成服裝指導、美指都是到「衣常足」找戲服的。

準確一點,服指不是找戲服,是找救星。

一般開戲,主角的服裝電影公司會特別訂製,大明星們甚至會出動私伙,但配角甚至臨記的服裝呢?美指們慣了last minute找玲姐救命。當日見服指張蚊為她首當導演的處女作某個角色找戲服,要一套七十年代的西裝配喇叭褲。聽起來無難度吧?「玲姐,我要找35吋褲頭的。」14歲就認識玲姐的張蚊說。

「吓?腰這麼粗?以前的人可是奀嫋鬼命呢!」玲姐嚷着,腳步卻利索地穿插於衫海中,不到半分鐘便找上一件色料絕美的啡色絨西裝褸;再往另一個角落的褲堆中挑了一條暗直紋的喇叭西褲,剛巧就是35吋腰的;她再爬上梯子在閣仔掃了一頂帽子下來。不消幾分鐘,一個七十年代男神造型就活現眼前。

港產片式微 轉型縫口罩

玲姐的絕活不只是衫多,而是知識多。「佢熟悉不同年代服飾特徵和專業制服嘅要求,當你面對衫山衫海而迷惘,佢永遠可以迅速地幫到你,她是電影服裝的活字典。所以她也寵懶了不少服指助手,他們不用做功課直接找玲姐幫手,就可以完成差事。」張蚊說。

衫海,也是回憶的海。多華麗的辭藻也不足以形容八、九十年代香港這個東方荷李活的輝煌,《英雄本色》、《阿飛正傳》、《重慶森林》、《黃飛鴻》、《東邪西毒》等等經典多不勝數,周星馳更獨樹了一幟。「以前最熱鬧時,好多美指、設計師在我這裏團團轉,他們有時一個人同時負責兩三齣戲,還衫時偶爾會兜亂,哈。」

玲姐的幽默,有點黑色。1990年代初港產片每年開戲逾200部,1990年代末跌至約百部,如今一年可能得十來廿部,未能回復當年風光,玲姐的客人也由電影、廣告公司,轉為企業客,晚會扮鬼扮馬來租戲服。

玲姐說,社會運動加疫情,今年電影市道歷來最差,她轉而縫口罩幫補一下,更部署退休,幸好小兒子見母親如此不捨,主動提出嘗試接手。

那輛她一直珍愛的日本衣車,又再派上用場,但意義已經大不同了。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