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俊任教的女拔,以取消初中通識科為由選擇不與他續約,他認為校方的決定是現實考慮多於政治考慮。回想過去數年教鞭生涯,他認為「法治」課題最難教,全因當中的「公民抗命」概念現時已成為禁忌,師生不能坦誠討論。
回想中學時代,楊Sir在堂上聽到老師說,在香港有人寧願犯法,也要堅持運營民間電台,並援引英國各地的民間電台例子作為補充資料。同年高考,民間電台成為題目之一,他體會到通識科的樂趣,正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分析議題中的不同面向。當時他不曾想過,他也會像民間電台成員般,成為衝擊紅線的人。
拒向學生灌輸特定立場
楊Sir憶述,「法治」課題在傘運過後非常敏感,其中一年他更要先略過有關章節容後再教,因當時科組同事仍在商討有關教材能否使用。傘運前,教師大多樂於在課堂上引用甘地或馬丁路德金的例子,解釋公民抗命與法治的關係,但當政府逐步將法治片面詮釋為「守法」時,法律只剩下虛無飄渺的條文。
楊Sir估計校方或預視通識科的地位將會降低,作為一間重視成績的傳統名校,校方當然不希望學生「浪費時間」。他無法漠視現時政治氣候繼續教通識科,因這違背通識教師的天職和通識科精神,「喺咁嘅環境之下,我係教唔到通識科,我真正重視、真正覺得係啱嘅通識科,應該係容許同學去討論晒我哋香港社會、國際社會發生緊嘅議題。我哋唔係要去灌輸某一種特定立場或者價值觀畀佢哋,而係話個真相畀佢聽,等佢哋自己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