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南方的孩子都吃過大菜糕,有些是混了顏色果汁的,有些只打一顆雞蛋,煮得變成雲狀的固體,是我們的回憶。
現在想起,都會跑到九龍城衙前塱道友人開的「義香荳腐」買,本來很方便,但對方堅持不收錢,去多了我也不好意思,只有自己做。
最容易不過了,市面上賣着各種大菜糕粉,煮熟了不放冰箱也會凝固,親自做起來,總覺得比店裏美味,但不動手又不知其難,以前買了大菜糕粉,泡了滾水,就以為會結凍,但永遠是水汪汪不成形,原來大菜糕粉沒有完全溶解,失敗了。
又不是火箭工程,我當今的大菜糕相當美味,樣子又漂亮,其實只是多做了幾次,多失敗幾次罷了。
先買原材料,從前的雜貨舖都賣一絲絲,比粉絲更粗的大菜絲,煮開了即成,現在大家不自己做,雜貨店也不賣了。
到處去找,也必須正名。香港人以粵語叫成大菜,台灣人受福建影響,叫成菜燕(吃起來有窮人燕窩的感覺)。傳到南洋.也叫菜燕,有時又倒過來叫成燕菜,總之慣用了就是。
製成品日本則叫寒天,原料叫天草,做成一吋平方的長條,近年則多以粉末來出售。本來洋人不會用,近年也開始入饌了,叫的是印尼文Agar Agar,當今這名詞已成為國際性的叫法了,去到外國食品店,用這個名字不會錯。
Agar Agar粉很容易在印尼雜貨舖找到,去到泰國雜貨舖,也賣「博信行兩合公司」的特級菜燕,但沒有外文說明,怎麼做只靠經驗。
除了香港的蛋花大菜糕之外,最常做的是泰國的椰漿大菜糕,上面是白色的一層,下面是綠色的,以為做起來麻煩,原來非常容易。
買一包印尼「燕球商標」的燕菜,畫着一地球和一隻燕子的,再把不到一公升的水煮滾,下一整包燕菜精,必須耐心地等到全部溶解才能成功。
沸時順便煮香蘭葉,水會變綠色,要是買不到新鮮的香蘭,只有下香蘭精了。
這時就可以下椰漿,新鮮的難找,買現成的紙包裝或最小罐的罐頭椰漿倒入,順便加糖攪拌,糖要加多少隨你,怕胖少一點。
必須注意的是椰漿不能煮滾,一滾椰油就跑出來,有股難聞的油味,忌之忌之。
這時就可以放入冰箱冷卻。很奇怪地,椰漿和大菜的份子不同,就會浮在表面,也不會因為混了香蘭汁而變綠。上下分明,大功告成。你試試看吧,這是最容易做又難失敗的做法,連這種工夫也不用花的話,到店裏買好了。
但是一成功你就會發現一個天地,可進一步做芒果奶凍和紅豆大菜糕。原理是一樣的,書上說的多少大菜糕粉和多少份紅豆,都是多餘的,全靠經驗。有時過軟,有時太硬,做了幾次就掌握,總之是熟能生巧。
比例試對,硬度掌握之後,食譜就千變萬化了,別以為只有吃甜的,鹹的大菜糕也十分美味。
鹹的食譜,一般用的是啫喱粉,即是由豬皮或牛骨提煉出來的,屬於葷菜,大菜用海藻提煉,屬於素的,這點要分清楚,別讓拜佛人吃了罪過。
鹹的大菜糕混入肉汁,牛的魚的都行,凝固後切成小方塊,加在魚或肉上面,增添口感。
也可以添入雞尾酒中,像把香檳酒倒入切成小方塊的茉莉花大菜糕中,這是何種高雅!
加水果更是沒有問題,大菜榴槤你吃過沒有?我最近就常做,買一個貓山王,吃剩了幾顆,取出榴槤肉,混了忌廉做大菜糕,香到極點。
至於用花,最普通的是桂花糕了,到南貨店去買一瓶糖漬桂花,加上大菜,放進一個花形的模子裏面,做成後上面再放幾顆用糖熬過的杞子。
越做越瘋狂,有時我把幾種不同的凍分幾層,最硬的香蘭大菜放在最下面,上面一層櫻桃啫喱,另一層用甚麼都不加的愛玉,這是台灣的一種特產,帶有香味,可以買粉末狀的來做,最好是由愛玉種子水浸後手磨出來,它最軟,可以放在最上層,最後加添雪糕。
當今夏天,盛產夜香花,本來是放在冬瓜盅上面吃的東西,也可以用糖水焯它一焯,待大菜在未凝固之前把一朵朵的夜香花倒頭插入,最後翻過來扣在碟子上,這時夜香花像星星般怒放,看了捨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