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吳鎮宇心水之作,他沒答《古惑仔》,沒答《衝上雲霄》,甚至沒答攞影帝的《鎗火》,而是電視劇《難兄難弟》(1997)模仿謝賢。吳鎮宇說:「因為黑幫、飛機師等角色,在西片在其他地方同樣有;唯獨粵語片文化,只此香港一家。」
潛台辭包括:慶幸當時模仿了,再遲些的話,香港新一代未必識共鳴。
粵語片,不單工作者老成凋謝,吾輩(指年齡中位數四字頭)集體回憶也依稀淡化了。
70後對粵語片感情是微妙的,本來,理應對七十年代電影較熟悉,但物質匱乏,幾歲孩子甚少入戲院,電視機一天播幾齣粵語長片,四五六十年代電影倒陪伴我們長大,什麼李翰祥、王羽靠從長輩口中聽來,反不及更湮遠的新馬師曾、任白如數家珍。
這結果卻有好處,令我們容易代入父祖價值觀。驀然回首,為何我自幼能夠明白外公的想法?啊,原來他採用黃飛鴻(關德興)標準,麥基那種口甜舌滑係臭飛,木訥如曹達華才是男子漢典範。我睇過,未必全盤同意,至少諒解,幫助減少代溝。多得粵語殘片的殘,保殘守缺,貫通三世隔閡。角色臉譜化,大忠大奸大是大非,簡單善良,耳濡目染教育要講原則,守義不辱。
電視不再播,互聯網雖仍有特殊渠道可觀看粵語片,卻YouTube當道,hot news尚且睇唔晒,誰屑一顧?正如吳鎮宇扮四哥謝賢,必定愈來愈少人識笑,日久失掉共通符號。而碎片化,勢難產生老幼咸宜的新共通符號。
說來說去,何謂粵語片?與後來的港產片怎樣分界?豈不都講廣東話嗎?事緣國語片時期橫亙其中。
港人母語廣東話,但用廣東話拍戲,並非理所當然。即使回歸前,香港一直受周邊局面影響。近讀盧偉力《香港粵語片藝術論集》,作者指出:香港電影站穩於三十年代,國民政府推行國語運動,歧視粵語片。四十年代內戰,台前幕後精英避亂南下;五十年代起,大陸閉關自守,粵語片才真正進入黃金期。六十年代中後,新加坡立國,定華語為官方語,禁粵語片進口,削弱南洋市場至鉅;台灣起飛,賣埠靠Bo Po Mo Fo,遂換成上述李翰祥、王羽等國語片天下,粵語片近乎停產。七十年代尾,本土意識抬頭,配合新浪潮導演異軍突起,劫後重生,乃有港產片之稱以區別。
命途多舛,一路走來不易。
及至今時今日,你懂的,基於政治正確,基於討好阿爺西瓜倒大邊,基於經濟不景,港產片遭合拍片邊緣化,遭西片比下去,粵語人睇/拍粵語電影,再一次並非理所當然。
我不排斥西片,甚至不排斥合拍片、大陸片,只惋惜綿延幾代不絕如縷的傳統,漸行漸遠。三十年前,可以接通六十年前情懷;三十年後,還存港產片嗎?還存香港人嗎?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