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香港的日偏食在下午發生,城中任何一處向西無遮擋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自己打算到野外找處山明水秀的環境靜賞,但臨時有事,計劃泡湯,也只能從窗旁看日食了。幸好事情提早辦完,半小時後,在地鐵香港大學站出閘,直奔西高山。
居香港島多年,港島徑貫穿全島五個郊野公園,可算是自己的後花園,但首段在遊客熱點的太平山頂起步,故常刻意迴避。近鄰的西高山,山不高,但視野廣闊, 除了東面為太平山及奇力山所擋,港島西部及南部風光,薄扶林水塘、維港西部、南丫島、東博寮海峽、西博寮海峽、大嶼山南部以至南中國海的景致,均入眼簾。從前山頂只有崎嶇山路可達,西南面又是懸崖,遊人不多,自己反而偶有登頂,近年加建了水泥石級和山頂觀景台,山上常擠滿遊客,已很久沒有再去了。
銀光罩風景 遊人暴曬影全程
是日亦逢「夏至」,正午氣溫高達34℃,陽光猛烈,從龍虎山草藥園接克頓道到夏力道,一路上遊人不多,沿途陣陣風吹,不至汗流浹背。抵達西高山水泥徑路口,已是下午三時,日食已經開始,一朵薄雲飄過,不用減光鏡片,也可看到缺了一角的太陽。不少朋友準備了長焦距鏡頭、濾光鏡、三腳架,不惜暴曬三小時,拍下日食全程,自己則對觀察天空、地面環境及生態變化較有興趣,故沒帶備太多器材,相機已有內置減光濾鏡,多帶幾片盲片(徹底曝光的菲林),就此而已。2015年3月歐洲日食,英國也經歷了九成偏食,很有興趣對比一下當時的觀察紀錄,日食與天氣之間的微妙關聯。
觀景台上已經聚集了一群人,於是往西脊走,西南面近山頂一帶是懸崖峭壁,有時候會碰到攀岩的人,緊貼西崖是西脊上的陡直山徑,直插港島徑經過的西高茶園護土牆,這也是從前常走的登頂路線,「路不通行」的指示牌只剩下框架。坐在西崖頂觀日食,隨着太陽的新月形收縮成細小條狀,遠處的風景開始籠罩在有點詭異的銀色光芒中,灑落皮膚的陽光,由灼熱漸變完全不熱。 英國的觀測紀錄顯示,當地日食期間溫度平均下降了大約攝氏1度,局部地區更達5度,研究人員也發現風速的明顯改變,來自各氣象站、衞星、探空氣球的數據,亦支持所謂的「日食風」(Eclipse Wind)理論:簡單地說,日食期間的降溫現象,地面和大氣邊界層不同區域的差異,改變了氣流,影響風速和風向。這種現象在內陸地區比較顯著,但自己也確實明顯感覺到溫度下降,本來吹着的風,忽然停了下來。
似乎受氣溫影響,雲層也忽然下降,蓋住了太平山頂,陣陣雲霧飄來,蛾眉月般的太陽在矇矓中時隱時現,散發五彩光環。有趣的是,唐代天象曆法和陰陽學家李淳風著作 《乙巳占》中也有相關描述:「日蝕而暈傍珥,白雲來去掩映,天下大亂,大兵起。」說日食發生時伴隨着光暈、飄雲,都是大亂的卦象。當然,這都是科學可解釋的天氣現象。
從西脊下山,西高茶園前蕩漾良久,接近日落才沿盧吉道往山頂廣場,途中見遊客在等待觀賞華燈初上的維港。早已不好此道,一來不喜光害,也記起達明一派的 《今夜星光燦爛》,「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日食早已可準確預測,天行有常,人間卻無常。自然規律無人能阻,即使人間逢亂良心盡失,天仍行健,日食照常。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