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14年赴美上市之前,據悉創辦人馬雲其實首選在港上市,可惜當時香港仍是「同股同權」;當時馬雲還沒持股51%以上,但又想擁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故選擇了較早開放「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的美國。現時,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逾230隻,包括多間內地龍頭新經濟公司如京東、百度及網易等。
料增4.3萬億市值
2018年4月,港交所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在港第二上市,並允許同股不同權或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等在主板上市;阿里巴巴、小米、美團點評等先後在港掛牌,此舉的確為中概股回流鋪上一條「康莊大道」。上月中,恒生指數公司再宣佈,同股不同權架構股份可獲允許在恒指、國指的選股範圍,意即阿里巴巴及小米等股份最快可於今年8月「染藍」。
新經濟股可納入恒指成份股,成為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一大動力;而中美角力升溫,或加快中概股回歸步伐。富瑞早前發表報告估計,中概股回歸可為香港增加5,570億美元(約4.3萬億港元)的市值,並籌集280億美元資本。而恒指公司准許這些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納入恒指,相信這些新經濟股會慢慢取代舊經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