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柱銘先生在《紐約時報》的訪問,有些話不敢苟同,尤其是他對「攬炒」的評論。最重要的話寫在前頭:本文不是跟李先生抬槓,只盼望他更了解新一代的想法。
李先生稱「攬炒」哲學幼稚、「提倡者一無所知」,更直接跳到結論:「如果你發動一場革命,然後徹底失敗,很多人會和你一起死。這對香港有什麼幫助?」(If you start the revolution, and then you're completely defeated, many people will die with you. So how does that help Hong Kong?)我有三點回應。
一、我不會稱「攬炒」為「哲學」,也不覺得幼稚,但「攬炒」的確語義含糊。參考抗爭者的言行後,我所理解的「攬炒」有兩方面涵義:一是代表「置諸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二是表達「寧死不屈」的意志。李先生覺得「幼稚」,我也大致諒解:「攬炒」是充滿網絡風格、意義很跳躍的俗語,單看字面而不考慮語境,倒像是自殺宣言,老派人李先生看見這種用語,誤解幾乎是必然的。但把它「翻譯」為「置諸死地而後生」和「寧死不屈」,聽起來就不那麼幼稚了。
二、「如果你發動一場革命……這對香港有什麼幫助?」一句,似乎是套套邏輯(tautology)。看英文很清楚:「發動革命」和「徹底失敗」(completely defeated)是綑綁着一起塞進條件從句(If-clause)的,即是說,李先生一開始就預設了「徹底失敗」,那麼「很多人死」、「對香港沒幫助」就成了不證自明的結論。「徹底失敗」本身已隱含所有惡果,後面的話不過是換個方式,表述同一假設而已。如果劉邦項羽等人當年也這樣想,現在應該還是秦朝(雖然今天也確實跟秦朝差不多)。
三、講「攬炒」的人並非一無所知,只是對於既知的現實,採取了跟李先生截然不同的策略。提倡攬炒者跟李先生一樣,都沒有水晶球。如果問攬炒者:「怎樣置諸死地而後生?」我相信他們講不出路線圖。同理,如果問李先生:「怎樣跟共產黨談判而能獲得香港人滿意的結果?」我也相信他不知道。既然沒有誰比誰更諸葛亮,大家摸着石頭,誰先過河就是誰有理。
幾乎忘了說:現在要「發動一場革命」的可不是香港人,是共產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