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步】《七人樂隊》追憶菲林片光輝歲月

【光影漫步】《七人樂隊》追憶菲林片光輝歲月

入圍了康城電影節的《七人樂隊》,杜琪峯監製,佢自己、徐克、許鞍華、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及譚家明分別導演一獨立短片,組合成此長片。影片最大特色,是全菲林製作。

杜琪峯構思的緣起,是他與其他六位導演成長的年代,電影是以菲林拍攝為主。那是菲林的光輝歲月,直至廿一世紀,數碼技術冒升,菲林才逐漸式微。但菲林的特色與質感,始終無法被數碼所取代。今回《七人樂隊》一片,製作特色是放棄數碼,全使用菲林拍攝。將來上畫,觀眾可重珉那粗微粒、光影反差完全不同、懷舊顏色調子……的映像。

現代科技進步神速,全球電影業進入數碼化年代,菲林由盛轉衰,過程令人欷歔。曾幾何時,全球三大電影菲林生產商伊士曼柯達、富士及愛克發均屬一級大企業。如今一家破產、一家轉型及一家執笠,風光不再。

話說電影菲林主要分四大類:拍攝用的底片(Negative film)、製作拷貝的拷貝片(Positive film) 、聲音片(Sound film)及字幕片(B&W film) 。四者之中,三大菲林供應商爭奪的橋頭堡為底片市場。原因是底片售價高,利潤大。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伊士曼可說是獨攬了整個香港電影業的底片市場。邵氏及嘉禾出品的影片,九成九使用伊士曼產品。富士及愛克發,是於八十年代才突圍而出,打開困局,但市場佔有率亦遠不如伊士曼。

八、九十年代係港產片的全盛時期,影片全以35mm底片拍攝,菲林沖印廠有邵氏、天宮、綜合、東方、香港及宇宙六家,爭生意打到頭崩額裂。廿一世紀數碼世界來了,菲林公司馬上瓜直,愛克發最先停產電影菲林,之後富士唔掂,轉為生產照相機。伊士曼最後亦難逃一劫,半身不遂死過臘肉。

目前三大品牌,只餘伊士曼獨家供應電影菲林,但全球電影製作使用菲林拍攝少之又少。偶有一部半部,伊士曼要為劇組特別生產,基本上是雞肋生意。

《七人樂隊》今回使用菲林拍攝,工序十分複雜。除買電影底片要預訂之外,沖印亦要在海外處理。原因是六大香港電影沖印廠已全部執笠,大陸沖印廠也收皮了。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電影《七人樂隊》除了使用全菲林拍劇外,亦是著名導演林嶺東生前的遺作,令該片別具意義。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