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公義成為近期美國熱話,零售商爭相表態支持黑人平權,又承諾管理層今後廣納不同膚色人才;但非白人網民質疑零售商非真心求變,在社交網以「黑人逛街」標簽分享種族偏見(Racial profiling)的不快經歷,例如保安貼身監視、店員質疑其收入來源等。
專研商界種族偏見的拉特格斯大學黑人教授威廉斯就親身體會,1980年代與家人到商場逛街,三個孩子因穿着新襯衣遭保安懷疑高買,扣留問話;更令威廉斯懊惱的是,白人同事都認為是小事,看不到商場對黑人的白鴿眼:「現在情況改善,但未徹底解決問題。」
欠缺系統數據
撐黑人的品牌中,不少都有歧視顧客的黑歷史,咖啡連鎖集團星巴克的費城分店,2018年4月報警拘捕兩名黑人顧客,集團為此全線關門一天再培訓職員態度;紐約梅西百貨被揭錯控偷竊的顧客中,非白人比例大大高過白人,2014年遭州政府罰款65萬美元(507萬港元)。
偏見難除,專家說部份原因是零售店保安表現與捉賊比率掛鈎,又欠完善機制處理客人投訴。賓夕凡尼亞首都學院教授加比登說,若店方發放拘控率數據,有助擬定政策反歧視:「現在有事發生,都沒人有足夠數據比對是否個別事件。」
塞勒姆州立大學教授哈克斯藤又鼓勵資方製造開放環境,與員工坦誠討論:「有偏見並不羞恥,重要的是承認有偏見,不受左右行事。歧視本來就是社會問題,處處都在。」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