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最近發生爭議性致命衝突。在球場上,作為全世界唯二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國家,卻同是足球小國;雖然中印聯賽燒錢的程度令人咋舌,但對國家隊幫助不大,只是印度似已醒悟,走的道路更光明。
文:蘇威
中超在2004年成立,由於習近平政府非常重視足球發展,國內企業近年紛紛注資,用金錢堆砌出中超「強勢」。廣州恒大、北京國安、上海上港等球隊不停以天價購買世界級球星,買出名堂,杜奧巴、卡希爾、安歷卡、柏圖、費蘭尼、艾沙拉維等先後東來,不論薪酬還是轉會費都高得離譜。球員外,中超近年亦越來越愛洋帥,現時16支球隊便有14隊由外籍教練帶領,當中不乏名氣極大之輩,如大連人的賓尼迪斯、恒大的簡拿華路、廣州富力的雲邦賀斯、深圳佳兆業的鄧納東尼;當中曾執教皇家馬德里、車路士、利物浦的肥賓據報年薪達1,300萬歐元(約1.1億港元),為世界球壇最高薪主帥第10位。12年,中超16隊單季便合共投入超過30億人民幣,為歷屆最高,至於史上中超標王則是16年從車路士以6,000萬歐元加盟上港的中場奧斯卡杜斯山度士。至於聯賽冠名贊助,更由首屆的1年8,000萬人民幣,急升至現在4年10億人民幣。
印超成立之初只講錢
眼見中超燒錢成為新力量,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Star Sports(現Fox Sports)、美國體育營銷公司IMG、印度信實工業集團聯手在13年成立印超,希望創建跟在國內板球聯賽一樣成功的足球聯賽。不過,印超跟慣常看到的聯賽有點不一樣,初時並非屬官方聯賽體系內,說白點就是一個商業主導的聯賽。如說中超財大氣粗,那印超更只有一個字──錢!印超吸引不少國內星級人物投資,如板球明星、Bollywood明星都成為班主,帶來絕對號召力。此外,聯賽跟中超一樣鍾情外國貨,硬性規定所有球隊聘請外籍教練,以及擁有一名超級球星,正因如此,迪比亞路、皮利斯、路爾斯加西亞、安歷卡、查斯古特及卡路士等都因真金白銀,願意遠赴印度發展,當中不少球星更是從退役中出山。
人民幣砌不出世盃路
中超、印超這兩個同樣用金磚堆砌出的聯賽,從金額去看算是躋身世界主流,但多年來到底為各自的足球發展出力多少,為國家隊輸出了多少高質國腳?好像沒太多。中國現時世界排名76位,至今仍只能夠回味在02年的唯一一次世盃決賽周,而自04年便未嘗亞洲盃決賽滋味,即是說在中超成立後,國足從未封王。多年來國足不乏名帥,包括曾領恒大贏得13年亞冠盃、助意大利高舉06世盃的納比,只是整體表現毫無寸進,上望未能威脅日本、南韓、伊朗這些亞洲一線勁旅,下看又漸被東南亞的追上甚至超越。陣容方面,國足在曾征戰英超的中場鄭智後再沒壓場球員,首席前鋒武磊去年加盟愛斯賓奴,也多少因該西甲隊為中資撐腰。
印度足球發展當然仍不及中國,但似乎走對了方向,沒像中國般盲目燒錢。在印超因名人效應帶來了甜美果實後,不少人都反思到底這樣一個每季僅踢三個月的金錢聯賽,可為印度足球帶來甚麼正面影響。時任國家隊教練康斯坦汀就曾公開要求印超該納入官方體系,甚至跟印甲合併。最終足總跟亞洲足協商討,舉行了三季的印超獲亞洲足協認可,變成跟印甲同是印度最高級別聯賽,只是印甲才是「正印」,冠軍出戰亞冠盃,印超則算是「盃賽」,盟主獲亞協盃資格。雖然印超原本只是純賺錢用途,但商業氛圍刺激了發展,吸引青少年投奔足球,印度足總看準機會加以利用,納入印超再規劃發展藍圖。
印度足總:五年超中
上季領果阿邦成為印超常規賽冠軍的西班牙中場比迪亞認為:「印度球員有無限潛能。技術上有很多好球員,但在戰術上需進步。」在17年加盟果阿邦的比迪亞認為,印超要進步從而令國家隊得益,一定要從青訓着手:「印度需要耐性,這情況在歐洲也曾出現。你不能預期聯賽在1、2年內大進,你要從根本着手,耐心等待球員成長至最高水平,再令聯賽進步,這是印度該專注的事,更改外援條例不會有用。」
在印度,毫無疑問板球仍是無可撼動,但足球已慢慢追上。17年夏天,U17世盃在印度上演;印度初次主辦國際足協賽事,便以134萬人次刷新總計入場人數紀錄,被FIFA盛讚史上最成功。印度現時的世界排名比中國低,為第108位,但已跟史上最高排名第94位非常接近,可見近年進步神速。事實上,印度在兩年前就曾跟中國拍跳上演「地球打吡」,結果踢成0:0,去年也在世盃外作客守和卡塔爾0:0,難怪印度足總曾豪言「三到五年內超越中國」。
國足青訓差靠入籍兵
金錢不是萬能,在球壇上更不是成功的金科玉律,有必要用得其所。當中國04年設立中超,國內聯賽早就以千金邀來歐洲球星的卡塔爾,同年創立了Aspire體育學院;當中超、印超崇尚外籍教練,學院內大部份教練也來自外地,更是首屈一指好「老師」。卡塔爾為學院投放巨大資源,以最好的硬件、軟件及計劃,為國家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星,如現時國家隊主力前鋒艾菲夫。此外,由於這中東國家人口極少,學院從07年起,每年都在非洲多國挑選潛質小將送到卡塔爾訓練,之後更擴展至一些亞洲和美洲國家,亦於塞內加爾成立另一訓練中心。在19年領卡塔爾捧走亞洲盃冠軍、兼成為賽事神射手及最佳球員的艾莫斯阿里,正是在蘇丹出生,之後被學院吸納及培訓。
中超依重名牌外援,致多年來青訓不濟,近年硬性讓U23上陣的規定已淪為形式上交差。國足為加強整體戰力,實行多層次歸化兵計劃,前鋒艾克森、中場李可分別從巴西、英格蘭轉籍;至於早年在英格蘭打滾的香港足球小將戴偉浚,兩年前也獲邀在中國U21跟操,現在效力深圳佳兆業。印度則仍然依重本土兵,陣中大多是20出頭的球員,有甚大進步空間。入籍兵也好,本土兵也好,要令國家隊有長遠穩定的發展,着重的是一代人,中印除了在邊境競爭開戰外,在足球上應好好向卡塔爾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