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一個聯繫滙率之死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一個聯繫滙率之死 - 楊懷康

大家勿誤會,在下是指黎巴嫩而非香港聯繫滙率之死。黎巴嫩聯繫滙率自97年12月起實施,到今年3月壽終正寢,享年23歲。港元聯繫滙率生於1983年10月,37年後至今猶堅穩如昔;以聯繫滙率而言堪稱長壽。反觀跟黃金掛鈎的美元聯繫滙率,只從1947年維持到1971年,僅24年而已。港元聯繫滙率能維持多久?觀乎其他兩個聯繫滙率的經驗,守不守得住關鍵在乎財政紀律。一旦紀律敗壞,聯繫滙率將玩完。歸根到底,穩固與否跟聯繫滙率所掛的錨無涉而取決於財政健康。

財政紀律之外,港元聯繫滙率尚起碼多一個變數——有中國特色地扭曲的民族主義。港元跟黎巴嫩鎊一樣都跟美元掛鈎,是如假包換的勾結外國勢力,且是真金白銀資敵——掛鈎即是使美金,等同買入美國國庫債劵,也就是替美國財赤埋單。在港版國安法下,天曉這般曲線資敵能否見容於祖國。

說到外國勢力,港元只勾結一個美國,祖國可勾結24個國家——人民幣跟一籃子共24種貨幣掛鈎——當中以美元為主。至於資敵,強國持有超過1.1萬億美元美國國庫債劵,規模之大,無出其右;港元的總發鈔量則只相當於700多億美元而已。當然強國能金融資敵不就等於香港也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邏輯,你懂的。

債台高築 機制崩潰

黎巴嫩遲香港14年實施聯繫滙率而動機相若。這個人口700萬的小國曾是法國屬地,首都貝魯特向有東方巴黎之譽,跟東方之珠互相輝映。然而,脫離法國獨立後,由伊朗把持的什葉派、沙地阿拉伯撐腰的遜尼派和基督徒三方割據;即使未爆發武漢病毒政府已陷於癱瘓,經常停電、街道垃圾如山堆積。加以美國制裁伊朗,間接打擊其金融活動;再為病毒蹂躪,經濟活動一落千丈,財赤加劇,聯繫滙率制終致脫鈎。

港元跟黎巴嫩鎊雖都標榜固定滙率——7.8港元和1,500黎巴嫩鎊兌一美元——發鈔機制迥然有別。滙豐、渣打及中銀香港須先存美元入金管局方能發鈔;黎巴嫩鎊則無此約束。結果?黎巴嫩能無限量發鈔,也就沒有保證滙率能自動回到預設的固定水平。怎麽辦?央行用美金及黎巴嫩鎊築成兩個水庫,滙率過高,沽出黎巴嫩鎊買入美元;反之買入黎巴嫩鎊沽美金。顯而易見,固定滙率的能力取決於其水庫的規模。如若總發鈔量遠超央行的干預能力,涓水難敵汪洋,棄守脫鈎是唯一出路。

黎巴嫩鎊聯繫滙率崩潰的底因是長期財政超支——國債相當於170%的GDP。到了3月9日,一筆為數12億美元的債劵到期,央行無力償還;及後且乾脆宣佈所有國債違約,即是國家破產。那個時候央行猶厚着面皮維持官價滙率在1,500黎巴嫩鎊兌一美元,銀行可嚴限兌換、提款機停止運作;蜑家雞見水唔飲得,官價如同虛設。黑市滙價直插4,500,貶值三分二。

黎巴嫩跟香港一樣,基本上不事生產,一切生活所需皆入口。大幅貶值的後果之一,是入口貨價格飛升。銀行以黑市價4,500及高息吸納富向險中求的新存款。然而君子不立危牆下,人們大都捨黎巴嫩鎊而存美元;近四分三的銀行總存款為外幣。這般氛圍引發走資不在話下,而總存款量下滑矣。為了阻截資金進一步外流,政府在4月底把心一橫實施外滙管制,同時重置滙率在3,500的水平。以其財政狀況,螳臂擋車,能否守得住新滙率,毋須多說。

較諸黎巴嫩鎊,港元聯繫滙率制度設計上確是固若金湯。然而為利益團體把持,財政紀律蕩然無存,預算實是分豬肉工具;《基本法》107條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要求,廢紙不如。長此下去,港元不變作黎巴嫩鎊則幾稀矣。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