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信貸資料庫(CRA)獨市營運商環聯資訊,前年底爆保安漏洞後,當局即加速引入多於一間競爭者。消息透露銀行公會與金管局研究後,傾向採取以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HKICL)作中介平台模式,日後中央化儲存不同銀行接入的客戶信貸資料,再傳予各CRA共享。
信貸資料庫掌握個人借貸及欠債等重要私隱記錄,敏感性高兼具戰略價值,故當局於環聯資訊出事後,決心引入競爭者;惟中間牽涉複雜技術及安全保障,加上疫情延誤,一直只聞樓梯響。如今傾向採取中央化儲存不同銀行接入的客戶信貸資料,可免卻銀行將資料重複輸送予不同CRA;當局亦可確保信貸資料不會過度集中單一營運商,令新來者難以競爭。
信貸庫今年難破獨市
不過消息人士稱,籌建平台投入成本由數千萬至最多涉資約一億元,如何分賬(銀行、銀公抑或各CRA分擔)、資料中心座落何地及框架細則等,銀公旗下工作小組仍需時研究,平台模式亦待HKICL董事會拍板;故即使銀公暫定第3季引入新CRA正式招標,市場估今年內難打破獨市經營。要有多於一間CRA「落地」,可能要到2021年年底。
HKICL是金管局,以及銀公共同擁有的私營公司,為香港所有銀行提供同業結算及交收服務;金管局前年推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便由該公司負責運作。德勤會計師行則為銀公就CRA事宜的獨立顧問。
立法會金融界議員陳振英指,「唔介意研究用HKICL模式,作為銀行與信貸資料庫之間傳送數據的平台」,但最重要是盡快引入多於一間CRA,才能帶動競爭及避免獨市風險,「時間性唔可以年幾兩年未解決」。
新營運者或打價格戰
被問及當前「國情」下,中資背景是否必被選中的條件,陳振英指出,關鍵並非甚麼資本,而是搞CRA涉大量資本及人力投放,銀公及當局或希望市場有三間甚至更多營運商出現,他亦歡迎;但據其理解,暫時正式表態及積極備戰的,只有一間具中資及港資股東背景公司(指諾華誠信)。
羅兵咸永道風險及控制服務合伙人吳冠豪指,營運信貸資料庫不僅是收集客戶數據,更重要是由此分析推算信貸評分機制及報告,未來不同CRA可能對同一客戶各有評分,這方面對有既定經驗的營運商或較具優勢,但新來者亦可透過打價格戰及提供增值創新服務,如涵蓋財務公司或兼容跨境信貸資料,建立自己定位。銀公引入多於一間競爭者,未來在框架守則上亦會較以往更規範。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一直就本港引入多於一間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與業界商討,盼改善現時獨家經營衍生的單點失誤風險;銀公及其顧問正與該局積極研究細節,共同落實安排。
銀行公會發言人指出,工作小組目前正與金管局及第三方顧問就有關事宜深入研究,細節商討中,未有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