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增30宗印巴輸入個案

單日增30宗印巴輸入個案

【本報訊】本港昨約新增30宗輸入個案,是4月3日以來單日最多個案的一日。據悉,大部份病人由印度及巴基斯坦抵港,之後初步確診。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南亞地區疫情嚴重,當地醫療較落後而且檢測數量低,但相信現時機場檢疫機制足以把關,反觀內地有部份公務人士獲豁免檢疫,加上政府即將實行粵港澳三地互通健康碼,擔心社區傳播風險更高。

香港連續第八天無本地感染個案,衞生防護中心昨公佈新增三宗輸入個案,涉及一男兩女,分別來自巴西、印度及印尼。

據悉,昨午4時後再增約30宗輸入個案。中大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透露,初步得知27宗確診,另有一宗懷疑個案需再做檢測,而該批患者主要來自巴基斯坦。

議員促暫緩粵港澳健康碼

港府上周四及周六分別派兩班包機到印度班加羅爾及欽奈,接載約280名乘客回港。他們主要身處印度東南部的患病人士、孕婦、幼童等,和同行家人,須自行支付費用。乘客抵港後,需到亞博館接受病毒測試,再轉到指定檢疫中心,接受14天檢疫。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現時機場入境旅客均需接受檢疫14日,並留下深喉唾液樣本,認為「風險未必係最大,而且大部份都堵截到」。他指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地區疫情爆發嚴重,當地醫療較落後而且檢測數量不足,「如果一嚟有咁多人確診,可能佢哋上機前都未必有check清楚」。

郭又指越來越多確診者在14日潛伏期後發病,建議由南亞地區來港人士隔離14日後,衞生署應於他們來港第21及28日再進行檢測,做法較保險。郭更擔心現時北京確診個案上升,而當地豐台區感染源頭未明,北京居民可能來到廣東省,有部份內地公務人士可獲豁免強制檢疫,加上有25,000名跨境學童來港上學,「風險已經存在」。郭又質疑,建制派力推粵、港、澳三地互通健康碼,他憂慮內地檢測結果是否可靠,認為應暫緩實行該措施,否則香港隨時「還原基本步」,再次停業、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