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共情」這個本來是心理治療師愛用的專業詞彙全面進入大眾話語。KOL講共情,藝術家講共情,父母講共情,政治運動也愛講共情。
講的多了,詞語的內涵就會掉價。共情來的太容易,要麼是情不真實,要麼說情太淺薄,而高調的共情者其實很少是閱歷豐富之人──人間悲歡苦痛數不勝數,有幾多人真是全都經過呢。情不真實的例子到處都有,往往出現在兩個都在為自己憂愁煩惱的人身上,甲說:「我的相思病太猛烈,夜夜無法入眠。」乙接:「最近我也是!總覺得要被炒魷魚,整夜睡不着。」然後兩人如此這般自說自話幾百來回,相互勉勵,直到沒有力氣。這也還好,不過是彼此找個樹洞傾吐一二。情太淺薄則是一方好容易啟齒講些深刻的思索或情緒,另一方馬上大呼小叫,空洞附和,只能不了了之。
最可怕是用「共情」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譬如一個創作者,為了提高點擊量專挑刺激觀眾心理的題目寫,專在節目裏揭開嘉賓傷疤,但美其名曰「共情」,就能遮住自己無情的真相。又譬如一個政客,在甲地呼喚人們關心乙地同樣受苦的人,美其名曰「共情」,其實不過是抽水,乙地或者是丙地,有什麼區別,都是寄託假話空話的標籤而已。那些千里之外受苦的人,他根本不認識,也不計劃去認識,即插即用,即用即棄,「共情」真是來無影去無蹤。
活在這真假難辨的年月,自己的感情彌足珍貴,共或被共之前,不妨打住片刻,認真掂量,問問你的心:你被誰打動,你又要打動誰,是否真值得一往情深,付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