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四是端午節。今年端午節,感慨特別多。
每年端午前,都會答傳媒關於食糭與健康的問題,主要是心臟病、血壓高人士要注意糭內肥肉和鹹蛋黃;尿酸高人士注意豆和糯米;糖尿病人士注意糭的熱量高;消化力弱、腸胃不好人士,也不宜多吃。不過,假如吃糭是習俗,一年只一次,影響不會太大。反而,要注意衞生。糭是預製食物,容易變壞。如果儲存和翻熱做得不好,很容易食物中毒。至於黑心糭,那就更不用說。
第一感慨點是有關「蛇齋餅糭」的傳說。這四項與「粥粉麵飯」齊名的香港四大發明,作用是聯絡感情。但隨着時局和遊戲規則改變,紅蘿蔔換上棍棒,可能送糭沒有了。反而有人會擔心五花大綁,變成糭子。又或者要反向蛇齋餅糭,務求多多照顧。
端午除了吃糭,另一傳統是防疫。術數中,「五」代表「煞」。「五黃煞」代表溫疫和災害。端午是五月初五,自然要防疫。城市人可能遺忘了這習俗。記得小時候,端午會佩戴香囊,嫲嫲會點難聞的艾草,還會追着我,向我鼻尖塗抹藥酒。今年遇上世紀疫症,我又感慨大家要隨身攜帶防疫用品,並且不停搓手。
疫情下,龍舟賽可能也要暫停。未知限聚令下,七人龍舟又是否可出場?吃糭子,扒龍舟,小學老師說,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愛國詩人,因為國家不濟,大王又不聽他忠告,於是投汩羅江自盡。人們就將糭子拋入江中餵魚,又扒船且打鑼打鼓,希望江中的魚不要吃偉人的屍身。
我的中史是初中程度。知道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大臣。但假如以考DSE角度看,我又感慨了。屈原明明是公務員,怎麼可以反政府?而且還作詩作文,唱衰楚國,抹黑楚懷王。幸好,他的奸計未能得逞。至於楚國後來走下坡,未知是否和屈原或攬炒有關。不過,再想想,當時應該還是周朝。那楚國搞獨立,屈原作為楚臣,又是否愛國?
胡思亂想,胡亂感慨。其實只因為呆坐着,等吃糭。我是已經放棄了用溫水煮的策略,改用明火滾水強攻。但烚的裹蒸糭,一個多小時,中心溫度還未達75度。而且,也未知內裏有沒有金黃葡萄球菌產生的耐熱毒素。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