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無疑是香港民主發展一個關鍵性交叉點,而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亦是香港民主重要時刻;從歷史檔案中可見,扎根香港多年的英資如何回應此重要時刻。
從檔案中得知1992年中英雙方就香港97後航權等問題談判,而彭定康同年10月發表政改方案,引起中方不滿,早已搭通中國經商網絡的太古亦牽涉其中。
恐港民主化影響關係
多份檔案紀錄太古該年底與英方的書信來往,就北京的不滿提出關注;如太古主席施雅迪當年12月寫予外交部副次官科爾斯(John Coles)信件,透露來自港澳辦高層消息,指太古已失去、或將失去北京的「高規格待遇」(The theme is that Swires have lost, or are about to lose, their high status in Peking),稱太古需要認識到,如政治融合消失,那商業融合(political convergence dies, then commercial convergence),例如中資對國泰股權,及航權保證(assurances over traffic rights)也不復存在,可見航權已成雙方籌碼。
文件披露所謂「高規格待遇」,包括太古高層與中方核心領導層如李鵬、趙紫陽、楊尚昆及江澤民等對話。太古首位華人董事姚剛,早於1979年在中國民航總局邀請下訪京,此後定時與領導人來往,打開溝通橋樑;80年代起,國泰開始上海航線,而中信與太古組成不少合資公司,成功為食品、紡織及包裝業務在中國打開局面。中信同時在香港參與大量投資,包括現代貨箱碼頭、香港空運貨站及港機工程,以及後來入股港龍航空等。
從檔案文件中可見,太古對香港民主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關注的是影響與北京關係。一份有關巴特爾爵士(Sir Robin Butler)與太古的會面文件,記述當時太古對中國的爭端嚴重性感到關切,其後外相顧立德(Alastair Goodlad)給太古的信件中,稱了解太古情況,亦了解政治動盪顯然令企業不安,但重申彭定康提出的適度擴大民主方案,是維護香港對經商有吸引力的利益,英方希望當前分歧得以盡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