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股市回吐,主要是憂慮所謂「第二波」的爆發,但真正風險是否那些表面的確診數字?我們可像偵探般逐層拆開,便明白擔心的是各國再次封國,令全球經濟再次停擺,從而令環球違約率急升(資金斷裂),再變成真正的金融危機,所以今天便拋售股票。可是,環球各行合力「放水」後,過量的游資正尋找正回報,支持風險資產繼續走高,一正一負的力量較勁下,環球股市忽上忽落的情況比比皆是。那投資者應如何部署?
首先看看疫情的數據,5月份環球逐步解封後,全球感染總數反彈,可是參考每日新增數字,只是窄幅徘徊(+/-15,000),而非直線上升。另外,死亡率在每日新增病例中只有約2.8%,累計則由約8%下降至約5%,相信死亡率下降有利投資情緒;再者,投資者不是今天才明白在沒有疫苗前,病毒是不可能消失的,未來將與病毒並存下重啟經濟,只是重啟幅度與速度的問題。因此歐美市場已明言不會因所謂第二波而再次封城,何況今天已準備充足以應對疫情的反彈(重啟的代價),早前環球股市的急升反而是「偏聽」後作出的獲利回吐,而非逆轉經濟重啟的預期。
其次是違約風險,過去廿天環球主要經濟體的主權評級,只有印度被下調,反映在評級公司眼中,在多項國策護航下,疫情未至於改變它們的觀點;另外是CDS市場,在過去一個月,環球成熟市場的一年與五年期的CDS持續下跌,未見因第二波而改變違約率下跌的趨勢。再參考美元投資級別和高息信貸息差的上升,與美債息波動指標下跌作背馳,反映企債走勢受信貸息差(如違約率)影響較大。因此,資金亦正支持企債表現。
最後是經濟數據,多項數據都表示經濟正在衰退,但如焦點非數值(絕對值)而是變化(相對值)上,便發現經濟正觸底反彈。中國的三頭馬車(工業生產/固投/零售銷售)都在4月底反彈,而美國的勞工數據(非農/首領失業/私人職位)皆在5月反彈,G2出現好轉時,相信疫情將不會導致逆轉。雖然不是V型反彈,但已足夠支持風險資產逐步反彈。
股市從不一蹴而就,反覆向好已足夠在大型波動市中獲利,重點是分段和分散式投資策略。
星展香港零售銀行業務及財富管理
高級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