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97前親英 惹中方封殺

怡和97前親英 惹中方封殺

本月登報為港版國安法護航的英資怡和,目前在中國擁龐大投資,親北京立場不言而喻;但集團於回歸前立場親英,曾任戴卓爾夫人智囊團的怡和董事鮑維爾(Charles Powell),當年因公開支持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惹中方不滿,甚至封殺怡和。

當時,港英政府批出九號貨櫃碼頭的兩個泊位經營權予怡和的亞洲貨櫃,中方強烈批評。綜合多份解密檔案,鮑威爾曾向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提到,怡和就被中方歧視及九號貨櫃碼頭問題向中方施壓。

近年大舉投資內地


另一份檔案則提到,鮑維爾曾與怡和凱瑟克家族、第四代的亨利凱瑟克(Henry Keswick)訪京,鮑維爾於信函中形容行程成功,但怡和仍擔心九號貨櫃碼頭的經營權將受影響;又引述當時姜恩柱提到政治談判關連到九號貨櫃碼頭,令英方認為要審慎行事。他相信如果與中方談判破裂,怡和及其他英國公司會續受商業威脅。

1996年中英雙方才達成協議,由怡和的亞洲貨櫃、李嘉誠轄下和黃集團的國際貨櫃、九龍倉集團的現代貨櫃,平分九號碼頭發展權。其中怡和當年早因冊遷問題令中方不悅,其後撤資香港,至2014年起大舉再投資大陸;今日的怡和,與當年支持香港民主化的英資已迥然不同。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成員林志銘表示,過去英資企業之所以可在大國角力生存,其背後現實基礎乃建基於一套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對華接觸政策;雖則中間發生六四事件,各國其後短時間對華實施制裁,但主軸仍是希望和平演變中國。這個政治大環境底下,英資固然可在大國夾縫中做左右逢源,各取所需。

然而,隨着各國近年日益意識到中國對全球的威脅,「中國因素」漸成各國議會專項處理的大課題。大國政治開始進入「新冷戰」時期,當中美國對華強硬政策固然成為兩黨共識,連帶英國政界在武漢肺炎後反思過去過份親華,甚或立場最為溫和的歐盟亦開始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再加上中共近年日益以經濟實力為槓桿,向海外輸出政治影響力之際,英資過去這種左右逢源式地緣經濟學,日益失去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