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太古回歸前設法捍衞 埋媚共伏線 國泰航權矜貴 力保30年

財經專題:太古回歸前設法捍衞 埋媚共伏線 
國泰航權矜貴 力保30年

中央推行港版國安法,一聲令下,在港扎根多年的英資企業亦要跪低。事實上,太古由回歸前開始已非常重視旗下國泰在港擁有的航權;綜合已解封的英國解密檔案,太古早於1992年開始已致函英方,多次反映需要力保國泰航權,埋下近30年後今天的「媚共」伏線。事實上,航權亦只能賦予在港註冊及以港為主要營業地的航空公司。在香港航空財困情況更嚴重下,航權短時間內難以轉讓,別無其他選擇;港府最終斥資逾290億元拯救國泰,而被太古視為財政命脈的國泰航權亦暫保不失。

政府上周公佈斥資逾290億元救國泰,財政司長陳茂波曾透露,若國泰倒閉,將會失去航權。所謂航權,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簽定的雙邊民用航空運輸協定(bilateral air services agreement),賦予各自地區或國家的本地航空公司,可經營連接該兩個地區或國家航點(point)、航線(route)及有關班次或運力(frequency/capacity)等權利;言即航權屬於一個地區或國家,並由政府給予本地航空公司的使用權。

太古1992年致函英首相

據政府資料,截至2018年9月9日,香港與68個國家簽定民用航空運輸協定及國際民航過境協定。從國泰在港營運規模可推測,國泰應已取得大部份香港航權使用權:以2019年計,國泰及港龍航空(未計香港快運)載客量,已佔整體客運量近五成;貨運量亦佔整體逾四成。香港現時在全球有逾220個航點,當中49個客運及14個貨運,亦只有國泰能提供服務。若航空公司倒閉,政府給予的航權使用權,由於涉及與其他地區簽定的雙邊協定,處理將非常複雜。

香港回歸前,太古的英資背景得以享有航空專利權,但隨着回歸日子逼近,國泰對能否延續優勢顯得憂慮;翻查英國解密檔案,國泰於回歸前對1997年後能否延續香港航空優勢非常重視,雖然已三次將國泰股份售予中資集團,但仍對當中變數心存隱憂,多次向英方爭取關注。

一份記載於1992年8月的檔案,提到太古施雅迪(Adrian Swire)與英方會面情況;太古對當時已經與中信集團的合作感到滿意,希望擴大合作,例如是中國可口可樂公司的專營權。

施雅迪1992年1月致函首相馬卓安,提到國泰有為1997年後採購航機,但在這之前希望政府重申關於航權分配政策;就此他認為,成功談判和落實香港的民用航空運輸協定(Air Serivce Agreements,ASA)至關重要,而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Joint Liaison Group)內部,英方已意識到中方對此問題的頑固(intransigence)。施雅迪在信件中指,國泰需要「毫不含糊地確認1997年以後的航權(the confirmation of traffic rights beyond 1997)」。

另有檔案記載施雅迪8月拜訪英方官員時,亦提到ASA問題,稱太古主要投資是國泰航空,指當中的不確定性很大;不僅要面對即將遷往赤鱲角機場的問題,還有ASA進展,指國泰處於可訂購飛機而沒有航權可用的獨特位置(Cathay was in the unique position of having ordered planes without having traffic rights to use them)。其他檔案已未見對航權再着墨或甚至未解封。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羅祥國表示,回歸前香港有自己的ASA,當時香港屬英國一部份,他相信當時中英就此問題談判時,也由英方作主導;後來公開的事實是,回歸後香港的ASA大致上沒有改變。

學者:港府救國泰算遲

雖然根據《基本法》第133條定明,香港政府經中央人民政府授權,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談判及簽定新的民航協定,但根據協定,航權只賦予在香港註冊及以香港為主要營業地的航空公司。

目前由香港民航處所發出的航空營運人許可證,包括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華民航空、香港快運、香港航空、TAG航空亞洲、空中快線直升機、香港商務航空及美捷香港商用飛機;有足夠實力擔起航權的本地航空公司不多,令政府需要出手拯救國泰。

羅祥國認為,國泰對本港的經濟貢獻甚大,即使國泰倒閉,航權也不應落在中資或外資手上,所以政府只能出手救國泰;相比其他國家早已出手幫助航空業,他認為港府出手算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