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姓名,評特首 - 馮睎乾

看姓名,評特首 - 馮睎乾

陳君讀了昨天本欄,擔心有讀者可能誤解,我也同意該講清楚一點。陳君說「民」本義為瞑,後來用作人民的民,只因音近假借,跟字形本義無關,人民的「民」非從瞑義推衍而出。的確,古人初造「民」字,不旨在稱呼人民,只是後世陰差陽錯假借此字,才令人民「瞑目」至今。由於事出巧合,我昨天才說是「迷信」和「老天爺開玩笑」。

然而從心理分析角度看,這個「迷信」也可能不是迷信,因為不少事例均可說明,個人或集體意識確實受名字影響。儘管一般人不知道「民」含瞑義,但古代政治學的九陰真經《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欲。」其實已在悄悄發揚「民者瞑也」的隱義。

名字決定性格或命運,有什麼心理學根據呢?佛洛伊德高足史德喀爾(Wilhelm Stekel)在1911年發表一篇〈名字的約束〉(Die Verpflichtung des Namens),講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例如他轉述文藝復興藝術家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一則遊記:切利尼和兩個人去威尼斯旅行,一個叫Trebolo,另一個叫Lamentino,前者意思是「顫抖」,後者是「哀歎」,兩人全程都顯得異常膽怯,完全證明了人如其名。

史德喀爾也遇過不少病例,顯示神經症或職業跟其名字有關。例如有位患偏執的病人,抱怨自己數包裹時,總不肯定數字是否正確,「我永遠不肯定。不肯定!」(Ich bin immer unsicher. Nie sicher!)史德喀爾問他的名字,答案是:「我叫Sicher。」德語中Sicher的意思正是「肯定」。同類例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記得去年底在台北跟教哲學的劉教授閒聊時,我也問過:「譚家哲、關子尹選擇研究哲學,跟他們的名字有關嗎?」

細心一想,香港四個特首的性格和命運,也跟其名字隱約有點關係。「建華」最心繫祖國,口頭禪是:「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蔭權」庇蔭權力,也庇蔭於權力,在任時港人最關心的是「地產霸權」。「振英」當然振興英國,於是香港出現很多所謂「外國勢力」。最後是離地萬丈的「月娥」,獨宿廣寒宮的嫦娥,眾叛親離,形單影隻,有詩為證:「月娥應悔修條例,遍地開花鑊鑊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