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極權主義的「善意」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後極權主義的「善意」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葉劉淑儀近日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被問及是否相信中共在香港的做法不會像在大陸那樣時說:「當然,我們的祖國對香港人民只有善意。」主持人接着問「那中國為何不對大陸人民有善意,比如將百萬維吾爾人關在再教育營中予以折磨」,葉太回答說:「請你不要一直用對大陸的指控來混淆視聽,這和一國兩制無關。」

葉太的回答有兩個「政治不正確」:一、建制派常說,一國之下才有兩制,兩制怎麽會與一國無關呢?用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的話說,中共的全面管治權在中國所有地方行政區域予以實施,其中就包括港澳地區,國際社會將大陸的情況類比香港,理所當然。二、中共在大陸的某些做法缺乏善意,但不會在香港出現。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解釋,「新疆設立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機構,是基於反恐鬥爭需要而採取的預防性措施」,對於各民族和諧相處取得了良好效果,應該說是「頗具善意」的。

政治善意,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海耶克在其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中指出:「通往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善意鋪設的……如果人類放棄自由主義的精神,想憑着良好的意願,自以為是地去計劃、設計社會,必將把人類引向深淵。」上世紀80年代蘇聯解體和東歐變天,以及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正是無數民眾拒絕極權之「善」,在「通向奴役之路」上迷途知返。用自由民主的觀點看,極權主義不僅有違主權在民的政治之善,而且不符市場競爭、效率優先的經濟之善。

中共價值觀敍說瀕臨危機

曾任美國總統卡特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認為,極權主義體制有六個特徵:指引性的意識形態、中央計劃經濟、一黨專制、政府壟斷軍隊、政府壟斷大眾傳媒工具、通過暴力和秘密警察實施的國家恐怖主義。隨着意識形態和計劃經濟的淡化,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後極權主義社會。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李慎之的話說就是:「後極權主義就是極權主義的原始動力已經衰竭、革命的『總發條已經鬆了』的時期。權力者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前輩所擁有的原創力與嚴酷性。但是制度還是大體上照原樣運轉,靠慣性或曰惰性運轉,其基本條件仍然是:恐懼和謊言。」

極權主義的原創力消失,意味着後極權主義的價值觀敍說瀕臨危機,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一蟹不如一蟹,中共領袖人物越來越無法面對國際社會的質疑。2000年江澤民接受美國CBS記者華萊士採訪,被直呼為獨裁者,尚能勉強地自圓其說,後來還因此在香港記者面前炫耀自己在華萊士面前「談笑風生」。

習近平上台後,面對外媒大多是照本宣科,僅有的幾次與記者單兵相接,如2014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一起見記者時回答《紐約時報》有關中國拒簽美國記者的提問,2015年10月在英國唐寧街首相府回答BBC有關人權的提問,習近平都是答非所問,然後才看回稿子予以統一口徑的回復。

一個國家政權的政治善意,經不起國際社會的公開質疑,也不允許在國內進行自由討論,這種善意只能讓人心生恐懼。葉太無視中國大陸人權狀況的惡劣現狀,無視中共全面管治權對香港的步步逼近,筆者不做惡意的「舔共」揣測,善意的估計是:歸因於她多年的文學底蘊衍生出的政治浪漫主義。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