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是很玄的東西,我們不能像量度身高一樣,量度各個民族有多少奴性。然而科學檢驗不出的,往往最致命。今日中、港許多問題,歸根究底跟奴性都脫不了關係。中國人奴性是否多於其他民族?我不知道,很多學者嘗試從儒家、歷史角度剖析民族性,但恐怕只有我這種迷信的人,才會說中國人可能受了名字的詛咒。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文名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但「民」和「People」蘊含的文化意義實有雲泥之別。「People」源自拉丁文「populus」(一般解作「人民」),但「populus」源自什麼呢?學界沒確鑿答案,唯十九世紀德國史家尼布爾 (Barthold Georg Niebuhr)指出,「populus」原是伊特拉斯坎語,解作「民」,構詞為「polis」的重疊(polis也是伊特拉斯坎語,進入希臘語後解「城邦」)。古羅馬人所說的「populus」,除了泛指「民」,也特指所有成年男性公民構成的群體,排除女性、兒童、奴隸和外國人。可見「populus」原義是一個較優越的階級,不包括奴隸。
中文「民」的出身就卑微得多,其本義一般有兩解。昔日的學界奴才KOL郭沫若,形容「民」的金文字形為「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猜測「民」字本義為奴隸,字形象徵周人以戰俘為奴,刺瞎他們的眼睛作為標記。這說法望文生義,並不可信。比較有根據的解法是:甲骨文「民」的字形表示眼睛在上,木梯在下,象徵人進入昏暗的地穴,合眼睡覺,所以「民」本義為「瞑」(即「閉目」)。這說法之所以較可信,除了字形上能自圓其說,也持之有據,古人訓詁早說過「民者,冥也」(鄭玄《毛詩注》)、「民之號,取之瞑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民」作「瞑」解,就算不是奴隸,頭腦也昏昏沉沉,故董仲舒說:「萬民之性……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奴隸只是階級,不礙其保持清醒,但昏睡之「民」不論什麼階級總是頭腦混沌,缺乏自主能力、獨立思考,奴性就這樣煉成了。所謂「nomen est omen」(名即預兆),「民」字之緣起,是老天爺跟中國人開的玩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