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標籤化身幕後推手

主題標籤化身幕後推手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警以膝壓頸枉死,觸發全國各地連日大示威,有學者認為,運動獲廣泛支持,跟「#黑人的命也是命」 (#BlackLivesMatter)、「#弗洛伊德」(#GeorgeFloyd)、「#8分46秒」這些在社交平台大熱的主題標籤大有關係。

易於組織大眾

「公眾改變了社交媒體的功能,成為……追求種族公義的工具。」波士頓東北大學女性、性別與性研究助理教授貝利(Moya Bailey)認為,出現這個發展,主題標籤功不可沒———這個「#」能夠有效地概括一個訊息,由此更容易將大家團結、動員起來。

貝利補充說,「主題標籤行動主義」(Hashtag Activism)是種工具,用途是「幫忙組織正在社會大眾當中發生的事」,達到推動社會變革、追求社會公義的目標。

事實上,美國自1960、70年代後鮮有大規模社會運動,到了2000年代社交網與「主題標籤」普及,大規模社運變得頻繁,近年幾次爆發「#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外,反性侵的「#我也是」(#MeToo)、反槍械的「#為活命而走」(#MarchForOurLives)與反特朗普的「#婦女大遊行」(#WomensMarch)都獲極熱烈迴響;甚至在國際間爭取社經公義的「#佔領運動」、爭取民主的「#阿拉伯之春」,都是「主題標籤行動主義」發功證明。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