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四大糭王 獨門絕技

【飲食男女】四大糭王 獨門絕技

糭是非常簡單的食品,基本上,有糯米有糭葉,包裹就成糭。但不同的糭葉、餡料、包法都可以令一隻糭的味道南轅北轍,所以簡單的材料,也可以有變化出不同品味的學問。當然,每一隻糭能有立足之地,自然都有自己的秘技,才能擁有一批長年惠顧忠心不二的食客。

香港是個吃糭福地,幾乎有齊所有類型的糭,百花齊放,品種廣,做法多,不同族群仍堅持以家鄉口味做出味道各異的糭。趁着端午節,我們就來看看,糭如何以獨門絕技,爭下那一席之地。

三種糭葉裹住十二種香味

就像來自肇慶的裹蒸糭,本身就是糭界的貴族,不但尺寸奇大,有10吋見方,比一個人的臉還大,所以它不是「包」這麼簡單,而是要用到「裹」。餡料極其豐富,基本上不下八種:肥豬肉、火腿、燒腩、鹹蛋黃、栗子、綠豆蓉、冬菇、瑤柱,對新舊米的比例亦有講究,通常是新米三舊米七,前者口感綿,後者口感煙韌,所以糭子咬下,質感味道層次豐富。不過,裹蒸糭最特別的是用的糭葉—冬葉。

用冬葉來包糭只流行於肇慶地區,因為當地盛產冬葉,少用竹葉。冬葉的香味與糯米和餡料混合,再散發出來的香味,能遍佈全屋,肇慶人一聞,那家鄉氣息便湧上心頭。

香港有間專做裹蒸糭的食店南龍粥店,他們除了用冬葉,更將蓮葉與竹葉都用上,演變成為香港版的肇慶裹蒸糭。以三種糭葉來包裹蒸糭,將它的奢華再一次升級。老闆蔡保龍說:「我們用到三種葉來包裹蒸糭,雖然做法繁複,但值得,香味絕對無與倫比。」用上三種糭葉,各有功能和次序。

包的時候,以一整塊蓮葉放在最底,中間再放三張橫三張直的竹葉,作一「田」字,最接近糯米的則是三張冬葉,因為冬葉的香味必須與糯米和餡料相貼合。蓮葉取其形態夠大夠密實,能有效地密封整隻糭;竹葉則取其清香;而冬葉,當然就是為了提供傳統肇慶裹蒸糭之香味。

總共要用上十張糭葉,才能完成一隻裹蒸糭,絕對是用葉最多的糭。三款糭葉加上八種材料以及糯米,總共有12種香味,是層次最多,味道最全的糭。

南龍粥店老闆蔡保龍做裹蒸糭幾十年,令身為肇慶人的他十分自豪。

冬葉

竹葉

蓮葉

因為糭葉太厚,包的時候要用筷子壓住來摺。

裹蒸糭尺寸大,餡料多,要將一整塊蓮葉鋪平在枱上,才能包起。

南龍粥店的裹蒸糭需要用到三種糭葉──蓮葉、竹葉和冬葉,再加上八種餡料和糯米,總共十二種味道。

南龍粥店
地址:旺角花園街1號鴻禧大廈3號
星期一至日6am-2am

一糭一葉,一氣呵成

同樣以糭葉聞名於廣東的,是來自中山的蘆兜糭。糭如其名,是以中山特產蘆兜葉來包的。蘆兜葉外形不討好,葉邊帶刺,用前必須剪掉所有刺,還要經過浸、煮、洗三個動作,方能使用。

每一條蘆兜葉都起碼有一米來長,這也是蘆兜糭包法的關鍵所在—一隻糭只用一塊糭葉。包蘆兜糭,最考功夫的就是必須將蘆兜葉從頭到尾捲成筒狀,再將糯米和餡料灌入,然後封頂,紮好。蘆兜葉要轉八次,而且每一層的葉邊與葉邊之間不能漏風,不然煮的時候,糭的風味就會流失。

蘆兜糭的糯米會加入口感結實的原粒紅豆,而非軟綿的綠豆,所以口感較有嚼勁。餡料就只有五香粉醃過的五花腩和鹹蛋黃,純樸不花巧。另外,蘆兜葉的香味滲透性很強,整隻糭都充滿濃郁的清香。據專做蘆兜糭的大記攦粉老闆梁文俠說:「其實最傳統的蘆兜糭要用四條蘆兜葉接駁而成來做筒,再加入餡料,每隻足有四斤重,以前是一家四口一起吃的。」接駁的位置不靠任何外來物,要將第二塊葉的葉頭順勢塞入前一塊葉尾,只能靠葉與葉之間的張力來固定,更加講究手工與經驗。

到了今天,大家流行輕食,更喜歡大家一起享用,於是蘆兜糭慢慢變小,變成了現在的一人份量,連種蘆兜葉的農家也要揀尺寸小的葉來摘。但蘆兜糭的餡料始終不變,不多不少,小蘆兜糭有兩顆鹹蛋黃、兩塊醃過的五花腩和一小杯綠豆,而大蘆兜糭就是將份量全部乘四。如果論包法的難度,蘆兜糭絕對排第一。

大記攦粉老闆梁文俠是中山人,他說蘆兜糭包法不易,現時香港懂得包的人已寥寥可數。

每一隻蘆兜糭只用一張蘆兜葉,先將葉捲成筒形,才放進餡料,包法甚為特別。

蘆兜葉從中山運來香港,每一條蘆兜葉都逾米長,要經過浸、煮、洗過程才可用來包糭。

蘆兜糭(大) $488(須預訂) 蘆兜糭(小) $68(大記攦粉)

大記攦粉
地址:太子基隆街10號
星期一至日11am-9pm

一塊豬肉走天涯

講起餡料,有些人可能會被「豐富」吸引。的確,市面上充滿了以名貴餡料作招徠的糭,甚至有些會加入吉品鮑,價錢過千一隻,名貴的程度已超出一般人稱之為「糭」的標準。

然而,糭應該是平民食品,餡料應在平民食材中鑽研,而非只論名貴,一廂情願包在糯米中。其實,餡料應該貴精不貴多,一塊豬肉單槍匹馬也可做到獨步江湖,至少上海人是這樣認為。

上海人吃慣的肉糭源自嘉興湖州,也稱「嘉湖糭」。這種糭與廣東糭有很大分別,品味也大不相同。偏偏餡料只有一塊豬肉,就足以俘虜你的舌頭。

最傳統的嘉湖糭做法純正,將瘦肉和肥肉分別以醬油和糖醃上25分鐘,醃剩的醬汁已混入肉汁,再用來醃糯米40分鐘,便可開始包糭,無論糯米還是餡,味道都非常統一。

說來簡單,但要求卻高,豬肉必須是新鮮貨,肥瘦肉分別切成相同的四吋長,半吋寬,糭葉內鋪上薄薄一層糯米之後,長條形的肥瘦豬肉直放其中,講求的是貫穿糭頭糭尾,吃時每一口都可以吃到糯米和豬肉。這種鮮肉糭所散發的肉香味令人欲罷不能,做得好的,更會帶有金華火腿的香味。

南山邨老店「嘉湖」老闆區偉剛先生說:「上海人吃糭,重點是吃餡料,糯米越少越好,如果一口咬下去只有糯米,就不是味兒了。」而且,糯米必須用新米,因為嘉湖糭講求口感要綿,要達到幾乎不用嚼的狀態,廣東糭則相反,口感要夠煙韌。

這種糭雖然表面上很單調,只有糯米和豬肉,顏色也是清一色的啡,但吃過的人真的回不了頭,很多人一買就是五十隻,甚至上百隻,端午節的六月,一家人每天吃一隻,是一年一度的大享受。

嘉湖老闆之一的區偉剛是第三代,由外公開始就以做糭為業。

因為客人眾多,臨近端午節,嘉湖甚至會閉店來包糭。

糯米也用醃過肉的醬汁來醃,內外味道完全統一。

嘉湖鮮肉糭 $52(嘉湖)

嘉湖糭只有一種餡料,就是豬肉。肥瘦豬肉各一條,以醬油和砂糖醃20分鐘即可。

嘉湖
地址:石硤尾南山邨南豐樓104號地下
星期一至六10am-2pm;星期日8am-2pm

反璞歸真鹼水糭

現在好吃的糭多不便宜,動輒五六十元一隻,甚至逾百。如果想應一應節,最便宜的選擇當然是材料相對簡單的鹼水糭。鹼水糭的前身,其實是廣東農村裏家家戶戶自製的灰水糭,老一輩人會將荔枝木燒過之後,留下灰,製成灰水,再混進糯米中,一來取其香,二來是因為灰水屬鹼性,可以消滯。糯米不好消化,放入一點鹼性的灰水,就能將糯米變得鬆軟易消化,是非常實際的考慮。

由於留灰的過程很麻煩,現代城市人更加不可以隨意燒木,慢慢灰水被食用鹼水取代。幾年前,香港北區一些圍村還有老人家會做灰水糭,但今年再問,很多圍村人已不做,幾近絕迹。

包鹼水糭需要四塊竹葉,先將兩塊竹葉扭在一起,中間做出一個角,放入糯米之後,左右兩邊再各放一塊竹葉,上下屈起就大功告成。在元朗賣了十五年鹼水糭的驊記糕點老闆周莉說:「這個角很重要,留空間讓糯米脹起,包好之後,輕輕搖晃,要有聲響才能稱之為夠鬆,煮好之後,糭才夠飽滿,才好吃。」

鹼水糭最便宜十多元就有交易,買回家,蘸砂糖或者蜜糖吃,竹葉的清香味最突出,雖然沒有任何餡料,配清茶一杯,也是一種簡單的享受。

端午節本身就是紀念古人的日子,吃最簡樸的鹼水糭,不就是應有的心境嗎?●

驊記糕點老闆周莉做鹼水糭已有十五年,每天關店之後,就坐在店門口包至深夜。

三斤糯米要加入一個缽仔糕碗份量的鹼水,糯米會由白色轉為淺黃色。

兩塊竹葉要扭成一個X字,才會摺出一個角,煮的時候就會有空間讓糯米發脹。

鹼水糭$16(驊記糕點)

驊記糕點
地址:元朗安寧路20-24號利群樓
星期二至日10am-7pm

撰文:楊平
攝影:陳可峰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