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
──南宋.汪元量《醉歌》
南宋政權被蒙古取代,滿朝文武大部份投靠新朝廷繼續做官,太皇太后謝氏宴請舊臣告別,負責演奏的琴師汪元量(1241-1318)冷眼旁觀,寫詩記下歷史這諷刺性一幕。
我常常想,倘若英女皇來港與特區管治班子見面,大概也像此情此景吧。滿席衣冠楚楚,尷尷尬尬,好聽叫順利過渡,拆穿了,降臣就降臣啦。高官幾乎都九七前加入政府,林鄭月娥更早於1980做AO,其時前途談判還未開始,很難說她那刻志在服務祖國吧,她向英女皇張相宣過誓效忠的。忠臣不事二主,是千古硬道理。
你說職場跳槽好平常?但為民父母官不應當自己打份工,於是美名曰「效忠於香港市民」,便總算初心未改。不過,實際表現出來,談何市民公僕呢?純粹狐假虎威而已,以前假不列顛之威,後來假強國之威。
以為用現代價值觀能克服,其實不能,陳方安生尚且不能,無論餘子。
食過兩家茶禮的二五仔,會為掩飾過往,會為急於向新主子獻媚,怕遭捉痛腳,心情緊張,舉措異常。日本關原之戰(1600),德川家康獲勝,臨陣倒戈的小早川秀秋率先行跪大禮,其他一直追隨家康的舊臣反而不及他快,就是此緣故。
統治者對於這種人的態度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利用之,一方面鄙視之。滿清以異族入主中原,到乾隆年間,基礎完全穩固,無後顧之憂了,回過神來,竟然編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表揚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接着,編撰《貳臣傳》,把降清的明朝官員稱為「貳臣」,以示懷有貳心。對拒降者敬重,對降己者訕笑,褒貶之間,天壤雲泥!因為要給後世亂臣賊子做警戒。
貳臣的後裔,有些乾隆年間仍任職朝廷,都顧不得了,世世代代釘在恥辱之柱。《貳臣傳》分為有建樹的〈甲編〉如洪承疇在內,和無建樹的〈乙編〉如錢謙益在內;假如香港修史,唯有等而下之的〈丙編〉了。
你說回歸祖國豈可與明臣降清相提並論?錯了,特區高官早降過異族一次,就是當初作為華人入職港英。降過異族已經夠肉酸,並非轉過頭回歸祖國就當無事發生。漢將李陵(公元前134-74)出戰被俘,投降為匈奴為官。他朋友蘇武後來勸他重返漢朝吧,李陵答覆「義無再辱」,怎能投降兩次?
近代學者王國維(1877-1927)自殺原因複雜,他遺書引用了李陵「義無再辱」。我猜,他漢人給末代清帝溥儀做「南書房行走」本就有些鬱結,但為了一展學術抱負,逼不得已,及至溥儀被軍閥驅逐出禁宮,城頭變幻大王旗,難道又投靠軍閥嗎?
聶德權突爆出香港公務員形同內地幹部,玩多次,就更不只再辱了。抑或,彼輩根本無羞恥之心?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