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送中運動開始不久後,黃色經濟圈的苗頭逐漸在香港發芽。港人開始慢慢關注自己的消費選擇,並且希望透過消費支持與他們志同道合的商店、餐廳。在我工作的社區層面上,海怡半島區內有數間黃店,包括食肆、咖啡廳、雜貨店等,他們的經營狀況及面對的道德約束顯示,黃店並不是為了將政治信念強加於消費者,而是為了將自己相信的政治意念和普世價值傳揚開去。
我認為,黃色經濟圈的崛起,並不是源於某些人所認為的「外國勢力」推動,而是一個因應社會運動自然衍生的概念。在上年6月,儘管有上百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惡法,政府卻選擇漠視市民訴求,一意孤行地要求立法會繼續二讀送中惡法。激起更大民憤後,林鄭月娥仍不肯全面撤回送中條例,只敷衍回應一句 「the bill is dead」。
這個舉動加上政府以往數之不盡的重大施政錯誤,導致市民認定當權者視民意和民情為無物,警暴和濫用私刑的情況更成為壓垮市民對整個政府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時至今日,政府仍不肯聆聽民意,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察失職濫權的情況。到最後,市民也只能尋覓一些具報復性的行動,並希望透過彙集社會的力量,向親中陣營表達民主和自由才是主流民意。
有些評論員曾否定「黃色經濟圈」的可行性,北京和建制派陣營的喉舌更不停透過抹黑宣傳,意圖抹殺黃色經濟圈的中心意念。在我而言,黃色經濟圈是一個完全符合經濟學基礎的概念。我們必須了解,北京一直在建設「紅色經濟圈」,利用其龐大的消費力及市場取得個別企業的話語權後,透過「脅迫性欺凌策略(Coercive Bullying Tactics)」,迫使各國的企業表態,例如近期的滙豐、渣打等公司亦一一向北京表忠。
在現今的世界,政治往往圍繞每一個人的生活,而經濟就能為社會提供穩定性,更可為國家和文化的進程提供一個平台。在最高的層面,選擇支持黃色經濟圈與否,取決於人們嚮往生活於哪一種政治環境。他們支持的經濟圈的政治取態也將會是塑造社會的政治體制的一個因素。其實黃、紅經濟圈之爭,就是政治意識形態的拔河賽。究竟香港會否邁向民主的自由社會,或仍會繼續深陷在中共現行的獨裁政權下?市民的取態和消費習慣就會慢慢為社會各界提供一個答案。當然,支持與我們有同樣政治理念的企業,如黃色經濟圈,有助港人抵抗紅色資本對我們市場的進一步蠶食,這更可減慢中共對香港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赤化和種種掣肘。
傳揚而非強加政治信念
黃色經濟圈不只是一個彙集各界資本的渠道,這樣不僅能讓我們鞏固現有的經濟資源,更可以向社會推廣我們所支持的政治理念。有了更多的資源後,黃圈企業就可能聘請曾被定罪或被主流企業拒之門外的異見人士和手足。這些受僱於黃圈的人仍可繼續享受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和工會主義等自由社會的特點。
海怡半島有數間食肆、咖啡廳和雜貨店屬黃店,我深信這些企業與我們擁有類近的政治取態,而且也一直在支持社會運動的進程,有些黃店更無懼外間的壓力和打壓,將文宣放在店內宣傳政治理念。但在地域層面上,有些黃店卻因政治取態而流失部份客源,承受相當的財政壓力。由此可見,被標籤為黃店的企業也需要背負相當的風險。基於企業的客源、所在地點和商業類型,並不是所有參與在黃圈內的企業都能得益。
近來,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許多有關黃圈商業道德約束的討論。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和必須的過程,這樣社會才能為黃圈的營商模式達至共識。例如,黃店在店內張貼的文宣或裝飾,需要更有政治觸覺或對一些忌諱更加敏感,並留意最新的政治環境,不應單純的利用社會運動作為牟利目的。
在經濟學而言,消費習慣往往是較難改變的,但相信港人只要抱緊信念,社會上總會出現足夠的催化劑讓黃圈繼續擴展,讓更多有相同政治理念的同路人受惠。香港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每一個人也有選擇自己消費模式的權利,黃色經濟圈的出現,不可能將政治信念強加於消費者,只會更好地宣揚政治意念和普世價值。
林浩波
南區區議員、前滙豐環球市場大中華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