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日本閱讀 - 劉細良

【讀書好】日本閱讀 - 劉細良

【讀書好】
記得當年念社會系研究院時,金耀基教授是論文指導老師,每星期到辦公室談論文進度,他手執煙斗,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當時他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影響華人社會深遠,但我喜歡的反而是他的《海德堡語絲》及《劍橋語絲》,這是他在兩所大學當訪問學人時寫的散文,不屬嚴肅學術研究,但在異地生活隨筆中,呈現出知識人的觀察。

歷史足迹

遊記一直是自己心頭好,晚明散文家中張岱的《西湖夢尋》長佔書桌:「一帶湖莊,僅存瓦礫,則是余夢中所有者,反為西湖所無。及至斷橋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浸,百不存一矣。」明亡之後,昔日杭州花花公子,在新朝代垂老之年追憶西湖,既寫景亦寫懷古之情。上星期收到朋友盧峯送來新作《地緣日本》,它既是作者的日本遊記,但也不是遊記,寫作緣起於歷史:「一個國家成就一次歷史飛躍奇蹟已不容易,能在一個半世紀內兩次創造奇蹟,在幾乎亡國的情況下再躋身世界頂峰,日本作為歷史後進國的成就實在前無古人(也暫未見後來者)。怎能不動身到日本列島,好好在這片成就奇蹟的土地找尋歷史的痕跡,認真了解一下這兒的人和事呢?」這是作者的初心。

整個旅程以香港為出發點,「因為香港跟日本開國有一段奇特的歷史緣份,打開日本國門的黑船或美國培里提督率領的艦隊,就是以香港為駐泊港口,由維多利亞港出發兩番前赴江戶灣,迫使原本鎖國的幕府政權同意簽約開國。」香港之後下一站是靜岡縣海邊小鎮下田,是培里叩關後開放的港口,之後走訪明治維新的人才搖籃鹿兒島,即昔日強雄薩摩藩根據地,探索在方圓不過一公里的加治屋町,為何孕育出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東鄉平八郎等維新豪傑,在鹿兒島海邊還有個叫羽島的小鎮,幕末年代十九位薩摩青年由此偷渡出洋,到英國學習西洋知識及科技,其中有成為日後教育大臣,也有一人留在美國加州,成為葡萄酒大王。離開鹿兒島,就到了國境兩端,北海道及沖繩,記錄了日本邊疆拓殖史,也記錄了大東亞戰爭的殘酷。中間停留東京靖國神社,分析明治維新後靖國信仰的興起過程,跟一連串對外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密切關係。

曖昧的日本

日本由明治維新實現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先打敗亞洲強權大清、繼而再敗歐亞強權俄羅斯,最後走向大東亞全面戰爭,國家成為焦土,二戰後在焦土中再度崛起。日本這個故事,其吸引力比香港人熱愛的溫泉、動漫、購物、飲食文化來得更大。盧峯整合了遊記、訪談及書本資料,夾敍夾議,用腳步帶出一段又一段日本起伏跌宕的近代史。日本,的而且確是本引人入勝的書,所以全書最後一章,是以兩本明治年間作品的書評作結:明治文豪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及明治外相陸奧宗光回憶錄《蹇蹇錄》。谷崎潤一郎的作品,反映出知識人對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移風易俗的反思,他盼望日本人在接納西方文明,器物科技時可以多考慮照顧日本特有的文化傳統、品味及美學。陸奧宗光作品則是表達明治年代政治家的世界觀,他們看不起大清昧於世界大勢,對國際外交規範一無所知,日本努力學習萬國公法,希望西方認可,脫亞入歐,但甲午戰勝大清,三國干涉逼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原來西方並不承認日本「列強俱樂部會員」資格。此書同樣反映出現代化過程中的掙扎。日本的曖昧性,在於他既是傳統,又是現代,兩者融合沒有「違和感」,在政治上他既是亞洲,也是世界,經過慘痛經歷,終於成為現代強國。

中國人,曾幾何時,也經歷過現代化、西化的掙扎,只不過到了今天,他們已經失去不斷反思的能力了。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