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一周年】一場毫無先兆的抗爭運動令無數港人被迫流亡海外,有家歸不得。即使未被拘捕或檢控,亦對前路心灰意冷,越來越多人決心帶下一代到一個有民主的國度,以免至親以血肉之軀抗暴政。抗爭在疫潮下漸冷,但突如其來的國安法卻未有給港人喘息空間,又再掀起新一輪移民潮。香港這個家,還有誰願留下?
記者:張雅婷 攝影:彭志行
怕有朝見到骨肉上戰場
年近半百的陳先生(化名)是中產知識分子,從港英時代過渡至中國香港,眼見伴隨成長的獅子山精神、法治等核心價值漸漸蕩然無存,早萌退休後移民念頭。最後一根稻草是去年的反修例風波,7月身在台灣,隔岸看着香港政權打壓為爭取民主的下一代,陳提早移民,12月已將太太和兩名分別就讀中三及中五的兒子送到台灣,再等數年退休後,他就與家人團聚。
陳先生形容自幼喜愛歷史的長子有社會情意結,對時事敏感、一腔熱血和訴求。抗爭期間,負責後勤物資支援。兩、三個月後,陳留意到幼子亦開始對事件有情緒,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意結開始產生,正義是非觀逐漸建立。
嘆法治蕩然無存
與兩子同齡的年輕人走得更前,理大之役令陳先生徹底絕望。「香港政府,甚至背後個政權,都唔會同未來社會棟樑有傾談空間。我唔係講妥協,係政治訴求對立去傾一個可以妥協嘅空間,都係冇。全部好似逼晒大學生死路咁,我睇唔到我啲下一代有將來。」
自言膽小的陳先生,面對警暴,自問害怕,「見到新聞警方處理市民嘅手法,作為一個父母,就好擔心啲仔女,覺得安危唔受到保障」。即使是香港曾引以為傲的法治,陳先生同樣拒再相信:「香港嘅法治,係無晒。從警民衝突事件上,我睇唔到,已經係蕩然無存,全部都係一言堂、一面倒咁講,定性晒所有出嚟遊行示威、唔解散嘅人,就係暴徒,我理解唔到點解可以咁樣。」
對年輕人感愧疚
兩子匆匆移民,連中學課程也來不及完成。移民台灣後,同樣要面對未知數,但陳認為至少不用犧牲性命,「無論決定喺香港生活,定係過去台灣生活,佢哋嘅人生都係未知數。只不過未知數你可以控制走向,佢可以喺自由氣息下長大,花少啲心力去處理政治氛圍嘅嘢,去成長。定係窮一生精力喺另一個政治好動盪嘅地方,可能賠上自己 性命,最後return係零?」他補充,個人層面零回報,但從歷史層面來看,或許代表一個成功的出現。
並非每人都像陳先生兒子般「幸運」,說走就走。留下的年輕人背負香港未來,陳先生自言愧疚:「我好對佢哋唔住,離開改變唔到政治環境。好無奈,因為社會令到唔同意見嘅人產生強烈對立面,同埋無商議空間,大家都唔讓步。Conflict產生有形無形傷害都係最大。邊個傷害性最大?一定係弱嘅一方。無自我保護能力嘅一方。無權力,只可以用自己身軀擋。」他害怕,有一天,上戰場的人會是他的骨肉。
原本打算等到55歲退休後始到異鄉團聚,但港版國安法來臨,又再加快陳先生離鄉別井的步伐,他預計兩至三年後就離開。他更直言已不再愛香港,只盼過台灣後享受退休生活,參加當地的志願團體,貢獻當地社會。
保安局估算,去年有7,000人移民外地,較2018年減少600人。但個別地區的移民數字有所增加,包括台灣。2019年下半年,獲台灣居留許可及定居許可的港人分別有4,661人及961人,較2018年同期增加48%及39.1%。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表示,定居人數有增加,不排除受香港社會事件影響的可能性。
本報於上月1日以電子問卷形式訪問224人,接近七成受訪者(156人)表示與反修例運動前相比,移民外國的意欲有所增加。表示不會的則有51人,其他為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