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向難獲銀行貸款者埋手

專向難獲銀行貸款者埋手

【本報訊】行騙手法變、變、變!假銀行職員、假卡片、假手機App,2000年起,騙徒甚至利用「假寫字樓」,誘騙事主前來簽署「借貸」文件。2018年3月至今,涉及冒充銀行職員行騙案至少七宗,合共53人受騙,其中一宗涉款3,000萬元。今年3月,警方採取代號「勇戰者」行動,拘捕9男1女。

二按業主痛失3,000萬


冒充銀行職員騙徒屢屢得手的原因,主要是他們覷準部份難以向銀行借貸的市民,例如沒入息證明、沒樓宇抵押或曾破產人士。2000年起騙徒盛行租用臨時寫字樓,或將臨時寫字樓改裝成律師樓,誘騙事主前來簽署「借貸」文件,暗中向財務公司借貸,吞掉事主貸款。由於租用寫字樓容易被警方搗破,騙徒改以「風險評估」為名,騙事主將款項轉入指定戶口。

2018年3月3日至今年6月5日,發生至少七宗冒充銀行職員行騙案,其中今年3月20日,騙徒向做樓宇二按的業主訛稱貸款違約,令25名業主中招,涉款3,000萬元,警方採取代號「勇戰者」行動搗破,拘捕9男1女(20至61歲)。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製造仿冒應用程式以騙取他人財物,可構成「串謀詐騙」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14年。他補充,不論印刷和使用冒充銀行職員的卡片,均構成行使虛假文書罪,惟法官審案時會以涉案金額、牽涉人數和涉案角色來量刑。
■記者林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