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洗腦,只需要洗,不需要腦 - 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洗腦,只需要洗,不需要腦 - 鄭志文

傳統印象,洗腦,當然是搞你的腦。例如,電影中將頭部貼滿電線去電擊,或者強迫看片段一萬次。總之,是思想工作。但大家有否想過,只靠改變行為,就可以洗腦?

介紹大家看英國心理學教授Richard Wiseman的書:The As If Principle。Wiseman提出不少古怪理論,例如鬼的存在、幸運指數等,再通過精妙設計的臨床實驗,加以認證。The As If Principle主要是說:當真就成真。你當自己年輕10年,並act accordingly。之後量度身體的各種客觀指標,例如心肺功能、驗血指數等,就真的比實際年齡年輕!

行為影響心理,影響思想,影響身體機能,其實並不是突破性新理論。心理治療中的「行為治療」,就以相關理論為根基。佛學的一些學說,也講求修行。身體力行,本身就是禪。一行禪師的教導,快樂之道,就是執行快樂。

Wiseman指早在1880年,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已經提出行為主導感觀理論。例如人見到猛獸,本能就逃跑,驚慌情緒只是大腦用來解釋逃跑行為。

1960年代,年輕心理學家James Laird設計實驗。參與者做出不同臉部動作,其實是不自知地模擬笑臉和憤怒臉。結果是扮笑臉的感到快樂,扮憤怒臉的無明火起。

另一位心理學家Stanley Schachter,進一步探索生理反應與情緒的因果關係。他為一半參與者注射腎上腺素,引發一連串心跳加速等緊張反應。另一半注射生理鹽水作對照。結果,高腎上腺組在設計為快樂的場景更快樂;在令人憤怒環境就更憤怒。他解釋是生理反應主導思想。

1967年,美國歷史老師Ron Jones以學生做實驗,探討行為可否洗腦。他模擬納粹德國情況,為同學組織名為「第三波」的社團。他引入嚴格紀律,不鼓勵獨立思想。坐要正,做敬禮,喊口號,努力強大社團,以會員制度及自命優越去排外,並要求舉報批評這計劃的同學。結果,短短幾天,大批學生努力投入,竟然隱約有二戰前的德國情況!Jones立即叫停,並在集會中,詳細講解思想和信念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

讀過心理學的,都記得Zimbardo 1971年的模擬監倉實驗。背景相同人士,隨機分兩組。扮演獄卒的,行為變得欺壓。扮演囚犯的,慢慢對欺壓逆來順受。實驗證明,屁股真會指揮腦袋。

洗腦,是這樣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