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訛稱低息貸款 誘存錢作證明 騙徒冒滙豐呃中小企 假App開戶擸19萬

港聞專題:訛稱低息貸款 誘存錢作證明 
騙徒冒滙豐呃中小企 假App開戶擸19萬

【本報訊】假冒銀行職員騙案現新手法加新App,令更多人受騙!本報發現騙徒於疫情下,向急需現金周轉的自僱中小企埋手,以低息及不同藉口誘事主「落叠」,要求他們透過冒牌手機App開投資戶口,再存款入戶,即可充當入息證明;或以風險評估為由,要求事主轉錢入冒牌投資App戶口,但相關投資App屬騙徒「精心製作」,取得款項後即「擸」錢失蹤。
記者:盧藹雯 林熊 趙媛媛

受害人Tom從事手機維修配件生意,年初時急需現金,接獲自稱滙豐銀行職員來電,對方傳來卡片,顯示為銀行業務主任劉永聰,卡片上印有滙豐標誌、分行地址和電話。劉稱可提供僅0.12%的特低息循環貸款,即借10萬元只須付120元利息,惟Tom無法提供入息證明。

事主Tom批評滙豐若能一早協助核對職員身份,可以避免損失。林熊攝

抄正版投資App取信事主

「你擺5萬蚊落去,一個禮拜之後攞返出嚟,就算係一個入息證明。」劉建議他開投資戶口代替入息證明,但強調不可在滙豐開戶,介紹Tom用「興業信貸投資」開戶,「佢話所有客都係咁做,申請成功(率)係100%。」

未幾,自稱興業信貸投資職員以WhatsApp聯絡他,傳送一個網址予他下載,「叫MetaTrader 4,我知有呢個App,用嚟買倫敦金、外匯嗰啲。」他翌日過數5萬元,App內有顯示金額及其名字,他遂等待貸款批出。

兩日後,Tom發現App Store有另一同名的App可下載,「正常一部電話下載完一個App,唔會畀你再下載多次。」他嘗試在這個能「二次下載」的應用程式中登入但失敗,便致電興業信貸查問,對方指「我哋嘅密碼同賬號冇咁少數目字。」他致電詢問劉,劉最初稱會替他查詢,惟一周後將他封鎖,他始知被騙。

過數前,Tom曾致電滙豐客戶服務熱線,核實劉的身份,惟客服職員指「內部係check唔到咁多嘢。」他問過劉卡片上銅鑼灣分店電話號碼是否真確,對方稱不肯定,「因為有啲內線係check唔到。」

Tom於是致電卡片上的分店,「的確係有第二個女仔聽電話,話『滙豐有咩幫到你?』」他亦核對過名片上劉的保險從業員編號,發覺真有此人。他以為滙豐有規矩未能透露內線資料,便放下戒心過數。事後他批評滙豐若能一早為他核對職員身份,可以避免受騙。

Tom認為,騙徒主要針對短時間急需現金周轉的生意人。「佢哋能夠用一個App呃我,我相信唔止呃我一個。」他報警後,警察指「呢啲騙案有埋App的確係好新式。」他自知「錢沉大海」難以追究,但想警惕大眾免受騙故決定公開事件。

另一苦主陳小姐從事運輸生意,「(被騙)14萬又係滙豐囉,冇諗住係假。」她早前收到自稱滙豐銀行循環貸款業務經理李嘉欣的電話,陳欲借貸70萬元,李指她須透過金融公司「Windsor Brokers」做風險評估,只須將14萬元存入該金融公司投資戶口便成事,三日後會全數收回14萬元及70萬元貸款。

騙徒叫Tom透過連結下載冒牌App。受訪者提供圖片

銀行籲核實來電者身份

兩日後,陳約見自稱Windsor Brokers投資顧問劉丹,簽妥文件後,劉即場在陳面前「開戶」,拿出自己手機開啟戶口登入介面,當中顯示陳的戶口資料,陳見資料齊全,不虞有詐即付14萬元現金予劉。五日後,陳依然未獲退款,之後更聯絡不上李、劉二人,她便「踩上」劉卡片上辦公室地址一探究竟,「個(職員)小姐話已經好多人嚟呢度撳鐘,我諗你都係又俾人呃咗喇」,陳報警求助。

滙豐銀行發言人表示,上述的劉永聰並非滙豐員工,滙豐雖有職員叫李嘉欣,但涉事卡片上的職銜、電郵、電話及格式等均不正確。發言人指,客戶服務代表不時因應不同推廣計劃致電客戶,每次均提供姓名及聯絡電話,以及滙豐個人客戶服務熱線,讓客戶致電核實來電者身份,較審慎做法是核實來電者身份後,使用由客戶服務熱線取得的聯絡電話,再次聯絡有關客戶服務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