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
各類社交媒體湧現,徹底改變了人和人的溝通方式。影響所及,廣告和資訊傳播的形式也截然不同。DSE將於下月放榜,剛公佈的JUPAS課程選擇中,浸會大學的動畫和媒體藝術專修課程出現55名學生爭一個學位的激烈情況。「動漫教育」漸漸受年輕人重視,動畫業界的老行尊就說,學生學術成績並不重要,只要基本畫功好、有熱情、有創意,一樣可以成為動畫大師。
一般人未必認識馬國樑,但應該都看過《少林足球》。馬國樑既是動畫師,也是動畫講師。在九龍華仁畢業後,他投身動畫行業,更曾參與《少林足球》和《功夫》的電影視覺效果製作。其後擔任大專講師十多年,因為不滿官僚文化,毅然辭去大專教席的鐵飯碗,自行成立動漫教育機構,培訓新人,目前他是動畫學校「銅馬動畫及視覺特效教育SAVFX」的院長。他從不把成績不好的年輕人標籤為「失敗者」,皆因年輕人帶有生龍活虎的個性,總比因循苟且強。
學生未畢業獲招攬 20歲赴英當總監
「曾經有一位就讀名校的中六男生,考完DSE來找我。他資質不錯,但與擅長操練功課的同學比,就比了下去,結果他讀書不快樂,成績也一般。因為喜歡畫畫,他報讀兩年制的商業漫畫、插畫及動畫文憑課程。課程未完,他變得煥然一新,生活開心又有目標。」另一位讀文憑課程的學生,未畢業已獲電影公司招攬入行,入職僅一年就晉升成為電影公司的visual effect director。他一位未夠20歲的前同事,憑自己的動畫製作技術隻身赴英國發展,成為一家電影公司的技術總監,並在英國落地生根。
「市場對動畫和視覺效果的需求,正爆炸性地增長。」他解釋,以前主要是用於電影及電視劇製作,但隨着動畫製作軟件更新、成本降低、各社交媒體急促增長,廣告大幅度地轉攻Instagram、YouTube、facebook等市場,不少廣告都加入動畫、特技元素,務求在短短幾十秒時間內達到「吸睛」效果。
甚至,連醫療集團也開始對動畫技術有需求。馬國樑說,有醫療集團為了向客戶解釋細胞變化及研究結果,會嘗試用動畫形式來作淺白易明的解說。另外,大型物流公司要向客戶推介服務,也會以動畫來縮時展現物流的流程。
「我常常跟學生說,你玩動畫創作、視覺效果,創意是第一。但你也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定位是artist抑或designer。」前者重視個人風格和創作;後者則是用自己的意念去滿足客人的需求。他續說,行內大部份人走的都是designer的路。至於以個人創作成功而廣受歡迎的動畫,「在香港,最成功的一定是麥家碧,她本身就是插畫師。」 《麥嘜》故事首先由漫畫起家,廣受歡迎後,再拍成電影及動畫短片,伴隨一系列麥嘜產品在市面銷售,終成為著名香港品牌。
「香港的年輕人,很有創意,這點是無可置疑的。」正如周星馳在《少林足球》的經典對白「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馬國樑認為,年輕人不要被教育制度框死,不能升讀大學,一樣有其他出路可讓自己成才,「最重要是有熱誠態度。我的收生要求:不太在乎成績,但就會要學生拿他們的作品集來面試。我要看他們的基本畫功、還要看他們的心態,對動畫有沒有passion。」
生命力反映道行 叮噹麥嘜觸動人心
高質的動畫講求內容和技巧兼備。有感人內容,但表現技巧拙劣,則無法觸動人心;徒有高超的呈現技術,內容卻單薄貧乏,則流於膚淺。動畫,一般的理解是「會動的圖像」,但馬國樑表示,動畫師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使命:賦予角色生命。
animator(動畫師)一字,來自拉丁文的animare,其中一個意思是「to give life to」。他說,「簡單講,就是將死物變成有生命的東西。」
動畫的生命力有多強,視乎動畫師的道行有多高。有強勁生命的動畫,例子觸手可及。美國神級動畫製作公司Pixar出品過無數深入民心的角色:像《反斗奇兵》的胡迪、巴斯光年,《超人特攻隊》的一家五口,《怪獸大學》的怪獸們,都成了小朋友的好伴侶。在日本,由《叮噹》進化到《多啦A夢》的藤子不二雄作品,宮崎駿電影裏的主角,也是生命力強的動畫。至於港產動畫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必定要數麥嘜和麥兜。這些動畫角色的生命,延展在每位粉絲心中,成為一種陪伴、或帶來一些領悟。
銅馬動畫及視覺特效教育SAVFX
荔枝角長沙灣廣場3樓308號舖
採訪:譚暉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