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張愛玲 - 邁克

冒牌張愛玲 - 邁克

前兩天他報有一篇專欄文章,報告張愛玲五十年代譯作《海底長征記》破土而出,說是駐港未亡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祖師奶奶顯靈云云,讀了立即想寫幾隻字慰問久未通音訊的陳子善:一直以來大家都把陳老師奉為唯一守寡人,法定遺產承繼權雖然在宋公子手上,但經毛尖仗義執言,頒賜穩如磐石的封號,靈位前燒香上油的瑣碎工夫便由他瘦削的肩膀獨挑,誰不知百歲誕辰的好日子,爆出上海之外還有一位張門某氏,恐怕一定大受刺激了。作為坐享其成的小粉絲,我當然不介意祠堂多出一個未亡人,至緊要迅速公開展覽珍貴遺物,分不到豬肉,分享豬油或者豬頭骨也是賞心樂事。據說《海底長征記》當年在《中南日報》連載,張不願署名,編輯擅自改為「張愛珍」,她仍不滿意,結果再改成「愛珍」。哎呀,那不是更糟糕嗎,後來和胡蘭成在日本雙棲雙宿的女人叫佘愛珍呀,倒像陰差陽錯,事先張揚《說唱張愛玲》那句「傾盡終生遺憾未能與你團圓」,阿Q式霸住個位。

近日撐港版國安法文化人聯署,出現好幾宗同名同姓疑案,心水清的朋友發現當中包括黃愛玲,涼薄的我聳聳肩自言自語:「簽埋張愛玲吖笨!」七十年代坊間有本《笑聲淚痕》,是冒牌張愛玲作品,她寫了短文以正視聽,幽默感只此一家:「我看了不禁想道:『活該!誰叫你眼高手低,至於寫不出東西來,讓人家寫出這樣的東西算你的,也就有人相信,香港報上還登過書評。』」面對蜚短流長,其百毒不侵值得學習,「提起我也不一定與我有關。除了纏夾歪曲之外,往往反映作者自身的嘴臉與目的多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