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普查】中國官方相隔10年發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結果顯示空氣和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惟導致霧霾及引致呼吸系統疾病的顆粒物(PM,又稱煙塵)在10年間激增44%。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橫跨山西和陝西兩省的汾渭平原,成為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華北的海河、東北的遼河、華東的淮河三大流域,水資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多。
生態環保部昨在北京召開記者會發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普查自2017年起歷時三年,調查範圍涵括全國有污染排放的358萬多個單位,包括工業企業、農業種植業、畜禽水產養殖業、城鎮和鄉村居民生活源頭、加油站、污染治理設施等。其中工業源頭佔比最多達247.74萬個,生活源頭63.95萬個,農業源頭37.88萬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8.4萬個。
空氣和水污染排放大降
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五省各類污染源數量佔到全國總數的52.94%,分佈由東向西逐步減少。
與10年前發表、自2007年的首次普查比較,最新普查顯示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主要受農業污染源頭影響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等指標,在十年間下降25%至44%不等。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在調查10年間全國糧食和肉蛋產量上升,但農業領域中的污染排放明顯下降,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禾稈草)綜合利用率達到85%,農業「綠色的底色越來越亮」。
空氣污染方面,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0年間劇降七成至696萬噸,但氮氧化物高居不下,仍有1,785萬噸,顆粒物更上升44%至1,684萬噸,另外首次納入調查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亦達1,017萬噸。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機動車的氮氧化物排放最多,工業、生活和機動車則排放最多揮發性有機物,這些污染源頭和過去傳統的集中排放不同,很多是無組織排放,因此較難監管。普查顯示,工業佔了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四分三,其中三大排放行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共佔了工業顆粒物排放量的54.8%。
處理污水垃圾設施增加
趙英民又指,10年來中國污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脫硫、除塵等設施數量分別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增加5.4倍,處理能力增加1.7倍,實際污水處理量增加2.1倍。生活垃圾處置廠數量10年間增加了86%,其中垃圾焚燒廠數量增加了303%,焚燒處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了27%。他又指這次普查圍繞「污染源在哪裏,排甚麼,如何排和排多少」四個問題,當局亦建立覆蓋全國358.3萬個普查對象的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訊息數據庫。
中新社